馮天瑜教授打著吊瓶講述圖片由湖北省檔案館提供
風起云涌的百年間,荊楚大地值得用“口述檔案”形式記載的改革史、建設史、人物史不勝枚舉。近幾年來,湖北省檔案館及各地市州檔案館開展了十余個口述檔案專題的征集,名人“原音再現”,重大事件見證者“還原現場”。截至目前,全省檔案館已采訪了百余位名人名家、歷史重大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時長幾萬個小時,留下了一段段鮮活的記憶。
【口述檔案】
盛承懋:還原曾祖盛宣懷在湖北的點滴
盛宣懷是清末洋務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和“中國商業之父”。盛承懋是盛宣懷的長房曾孫,也是湖北師范大學漢冶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作為湖北省檔案館“口述實錄”的采訪對象,盛承懋留下了一份長達3個小時的聲像資料。
在這份資料里,盛承懋透露,晚年的盛宣懷其實很不順心。1916年盛宣懷病逝于上海,出殯當日上海租界實行交通管制,上海市幾乎休市半天。他的棺槨運到蘇州后,在留園放了一年多才安葬,原因是老人一生操勞,想讓他在園子里多停歇停歇。
當然,盛承懋也回憶了盛宣懷在湖北創辦大冶鐵礦、接辦漢陽鐵廠、督辦盧漢鐵路的經過,還原了盛宣懷在湖北的點滴,介紹了盛宣懷創辦亞洲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的歷史始末以及對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
知名人物的歷史得以保存,曾為祖國作出犧牲的英烈后人也講述先輩的崢嶸歲月。
“我的哥哥去世時只有20歲,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我要講一講他的故事。”在宜昌市檔案館里,有一份珍貴的音像資料。這份資料是兩年前錄制的,講故事的人,是當年87歲的老人覃立立。
覃立立說,他同父異母哥哥覃兼善,1909年生于長陽平洛三洞水。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覃兼善滿懷革命激情投筆從戎,參加了葉挺領導的國民革命軍中央獨立第一師,并于當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失敗后,他隨軍參加南昌起義,同年12月又參加了廣州起義,1928年隨朱德上井岡山。紅四軍成立時,歷任直屬警衛團連長、指導員、獨一師大隊長。1929年3月在保衛江西興國戰役中帶病出征,因寡不敵眾被俘,后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20歲。
院士陳文新:和毛澤東一起吃苦瓜炒辣椒
湖北省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一些受訪對象往往不經意間便爆出細節甚至“猛料”,甚至可能補充原檔案的不足。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物資匱乏,居民收入不高,但是一個普通家庭到底一年收支有多少,都花在了哪些方面,恐怕能說清楚的不多。檔案館口述者——湖北崇陽普通農民沈懷德,從1981年開始記賬直到現在。
“1981年我家的收入只有461元,但是支出卻有486元,欠了25元外債,主要用于人情支出。當年我用3塊5角錢淘了一口鐵鍋,后來想配個鍋蓋,居然要8塊錢。我舍不得花這個錢,所以開動腦筋自己想辦法,用水泥按照鍋口的大小,自己做了一個水泥鍋蓋將就著用。”在這段視頻里,沈懷德從家里過道堆雜物的墻角拎起了他自制的鍋蓋。
除了普通人,一些知名人士類似的鮮活生活場景還不少。比如檔案館館長黃國雄親自去北京采訪武漢大學優秀校友、中國農業大學院士陳文新。
陳文新的父親陳昌,是毛澤東當年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時的同窗摯友,后隨毛澤東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又隨周恩來參加南昌起義。大革命失敗后被捕入獄,1930年2月被反動派殺害。當時,陳文新只有3歲。
陳文新回憶了幾次與毛澤東見面、毛澤東給她回信,以及現在“武漢大學”的校徽字體都來源于毛澤東給她的回信……除了這些,她還回憶了一件重要的事,1920年冬季的某一天,毛澤東告訴她的母親毛秉琴:“開慧要和我結婚了。”毛秉琴聽后大喜:“大好事!”毛澤東喜中有愁:“一無所有,好什么?”毛秉琴說:“好辦,我來張羅。”
一向樂于助人的毛秉琴自然對毛澤東的婚事十分上心。她與陳昌商量后,把自己的結婚禮物拿來為毛澤東布置新房,還從微薄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為毛澤東置辦了必要的家庭生活用品。毛秉琴還備下兩桌酒席,邀請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來共同慶賀。
在中南海的一次見面中,毛澤東請陳文新與他一家人一起吃晚飯。陳文新印象最深的是苦瓜炒辣椒,因為毛澤東指著這碗菜說:“辛苦,辛苦。”因為辣椒是“辛”,苦瓜是“苦”,所以“辛苦”。
【口述現場】
采訪一人或長達3個月“盲俠”鄭舉選一度淚流滿面
一人提問,一人記錄,一人拍攝,加上講述者,口述現場通常4個人。省檔案館沒有專班人員從事這項工作,由各部門抽調人手完成。
前期溝通、擬寫提綱,經講述者本人同意,約定時間,實錄整理,再給本人審核,剪輯歸檔。整個環節短則近一個月,遇到受訪者身體不好或者其他原因,時間可能達3個月。
“對采訪者的要求比較高,要有親和力讓受訪者放松。很多人看到攝像機一架就開始緊張。因為大多數年齡較大,咳嗽的、跑題的都有。最困難的是有些方言聽不懂。”參與口述實錄項目的工作人員黃敏介紹,在采訪沈懷德的時候,當地鄉長宋世峰全程充當“翻譯”,好不容易花了一天錄完了,在整理成文字的時候又請了一名當地人幫忙把關。
“很多老人談起自己的過去歲月時難免會激動,有的老人還會幾度哽咽。”征集人員會真實地記錄下來。在后期整理時,也會保持其語言風格的口語化,最大限度地保持受訪者原始情節,甚至包括寒暄、重復、咳嗽。
“在錄漢正街盲俠鄭舉選的時候他就哭了。”征集者說,當這位改革開放先鋒、被媒體報道過無數次的鄭舉選回憶當年因為“投機倒把”而被扇耳光那段經歷時,難以抑制地流下了眼淚。
去年,對著名書法家王慶云的攝錄也頗費周折。與老人的談話需要鋪陳很久,90歲的王慶云很多事情都記不起來,對他的采訪分三次進行,共花了9個小時。記者看到文件顯示第一次攝錄在2018年6月5日,272G。
【也有遺憾】
最年長口述者91歲掛著吊瓶回憶歷史瞬間
在所有口述者中,年齡最大的91歲,最年輕的也近60歲。“受訪者大多年齡偏大、體弱多病,對于我們來說這就是一項‘搶救性’的工作。”湖北省檔案館口述檔案項目負責人劉征說。
記者從湖北省檔案館辦公室副主任潘峰的電腦里看到一張照片,一位老人穿著病號服,右手掛著吊瓶,正在與幾人對話。潘峰介紹,這名老人是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天瑜。口述攝錄工作是在湖北省人民醫院進行的,老人特別支持檔案館這項工作,即使掛著吊瓶也支撐著完成幾個小時的口述。
而讓人遺憾的是,一些老人身上的歷史無法以“口述實錄”的形式實現。去年,征集人員曾經和“恢復高考第一人”查全性約定好時間去進行攝錄,但是到達查老先生家時,發現老人已處于病重階段,最后只得放棄。
劉征介紹,“口述實錄”的工作想了很多年,直到近年得以實現,讓人欣慰。“不僅是名人大家,也期待更多歷史重大事件參與者、見證者與湖北省檔案館聯系,講述他們身上的故事,以鮮活的形式留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