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完成的“黃鱔規模化全人工繁育”項目在仙桃通過驗收。專家一致認為,黃鱔規模化全人工繁育取得成功。
黃鱔是我國重要的名優淡水養殖經濟魚類。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顯示,2017年全國黃鱔產量38.6萬噸,基礎產值近300億元,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四省份。而湖北產量接近全國的一半,是全省3個“百億”淡水養殖產業之一。
但在目前的黃鱔養殖產業中,絕大多數苗種來源于野外捕撈,存在來源緊缺、進苗時間短、死亡嚴重、進苗靠運氣等問題,急需開展規模化人工繁養技術體系研究。自1987年開始至2017年,黃鱔人工繁殖取得不少成果,由于某些限制性因素,規模化人工養殖技術一直未突破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
近年,長江所研究員李忠分別在仙桃、潛江、天門和安徽省的來安縣、廣德縣等6家合作社、家庭農場開展了黃鱔規模化人工產卵孵化繁殖示范工作。
“人工規模化繁殖在技術上是可行的,成本也能接受,可以應用于產業。”驗收會上,李忠總結說。期間,他利用野生親本完成了規模化人工產卵、室內人工孵化、苗種培育技術難關。他表示,繁殖技術取得突破后,將進一步注重病害、營養、養殖模式、品種選育、質量安全及品質等方面提升,推動黃鱔產業健康發展。
驗收組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單位的專家組成。“黃鱔的規模化全人工繁育,標志著18種大宗淡水繁育魚類的人工繁殖工作全部完成。”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