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武漢8月15日訊 “一泓清水,四圍青山,云間濕地,世外桃源。”這是眾多游客對湖北神農架林區大九湖自然保護區的生動描繪。
盛夏8月,高溫滾滾,徜徉于大九湖畔的游客們,感受到的卻是清朗涼爽,為這里的詩意、恬靜之美震撼,驚呼其為“湖北的呼倫貝爾、夢中的香格里拉”。
大九湖湖水如鏡。(王力攝)
20公里外的坪阡小鎮,是大九湖生態移民搬遷而建。明清川鄂風格的房屋整齊排列鹽溪河兩岸,儼然“湖北小麗江”。置身其中,仿佛走入歷史畫廊,“鹽道”、“水街”文化貫穿其中,讓游客們流連忘返。
為了這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神農架干部群眾探索了近半個世紀。
大九湖晨霧。(薛揚攝)
從墾荒伐木圍湖造田到生態修復濕地重現——大九湖曾徘徊生死邊緣
“九湖九溪九道河,九山九梁九字號,九孔九洞九坎坪,九灣九壩九重天。”清晨,驟雨初歇,大九湖山峰間縈繞著薄薄的霧氣,氤氳成一幅水墨畫。
群山懷抱里,草甸開闊,9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湖泊鑲嵌其中,錯落有致,波光如鏡。湖畔,不知名的各色野花迎風搖曳,蟲兒在草叢中淺吟低唱。
游人沿著濕地棧道蜿蜒前行,心曠神怡。他們可能不知道,這個風光絕美的濕地曾經傷痕累累,一度徘徊在生死邊緣。
上世紀60年代,神農架是華中地區重要的林木采伐區,大九湖也被轟鳴的伐木機器驚醒,眾多參天大樹轟然倒下。大自然上千百年積蓄的森林,遭到破壞。
之后,大九湖變身高山牧場。1986年至1992年間,通過開挖深溝大渠,大面積開墾人工草場,興建了梅花鹿場、細毛羊場。但畜牧業未能像當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支撐起大九湖的經濟發展。
2001年,迫于生存,當地喊出“讓湖泊騰地,讓湖水讓路”,開始進軍濕地。通過圍湖造田,引水出山,大九湖建起萬畝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幾經風雨,人們發現大九湖僅適宜種植蘿卜白菜,礙于交通,往往豐年也難賣出好價錢,而面源污染與日俱增。
“一次次的開發活動在當時雖然起到了一定的增產增收的作用,但同時重創了大九湖的濕地生態。作為漢江一級支流堵河的發源地、三峽庫區的生態屏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涵養地,大九湖濕地水面一度消失殆盡,各類珍稀植物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濕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神農架林區政府副區長、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王文華說。
痛定思痛。湖北省將大九湖濕地保護與利用納入重要日程,確立了“生態優先、科學修復、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的方針。神農架林區黨委政府加大了對大九湖濕地的保護力度。2006年9月,大九湖成為全國第四個、華中地區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2010年6月,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10月,躋身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大九湖云間濕地(王力攝)
從竭澤而漁到生態移民搬遷——把大九湖還給自然
恢復性保護之后,大九湖7萬畝濕地、草甸及灌木叢重現天地間,迅速成為全國游客的“打卡地”。
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夜宿大九湖”成為神農架旅游新時尚,更帶火了當地農民自辦的農家樂。僅此一項,即使不擅長烹飪的農戶,年收入幾萬元甚至10多萬元都不稀奇。
但污染也隨之而來。大九湖地處盆地,濕地生態的自凈能力有限。為排除人為活動帶來的污染和干擾,201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在神農架召開現場辦公會,提出“繼續支持大九湖實施濕地生態移民搬遷”。
2013年,大規模的生態移民搬遷開始實施。按規劃,1400多名大九湖村民將整體搬遷到20公里外的坪阡村一組,政府在這里集中建設一個旅游小鎮。但是,搬遷計劃遭遇前所未有阻力。
村民莫如階一家,原來住在大九湖濕地1號湖附近,擁有10多畝地,靠種蔬菜年收入3萬多元,得知要搬遷征地,一家人堅決不同意。夫妻倆擔心坪阡發展不起來,不好做生意,自己又失去了土地,生活沒有著落。
“熱土難舍,故鄉難離,沒有誰愿意離開祖祖輩輩辛苦創業的家園。更何況,面對濕地旅游吹來的富民春風,他們還沒有來得及沐浴其中,便要匆匆離去,大家都難以割舍。”大九湖鎮黨委委員黃磊說。
鎮上主動幫莫如階夫婦介紹工作,堅定了莫如階一家搬遷的決心,“釘子戶”漸漸被“融化”。現在,莫如階一家在坪阡小鎮擁有一棟4層樓的民宿酒店,僅靠租金一年就可收入六七萬元,夫婦二人還被安排到當地旅游企業工作,每月按時拿工資,收入穩定。
大九湖鎮黨委書記唐軍介紹,鎮委鎮政府在堅持統一的移民搬遷山林土地征收補償標準的前提下,結合精準扶貧工作,通過詳細調查各移民戶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困難和問題,分類施策、一戶一策,制定詳細的扶貧方案,確保所有農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為解除村民搬遷的后顧之憂,2015年,大九湖鎮啟動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將大九湖村和坪阡村一組符合條件的移民搬遷對象全部納入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范圍,及時為移民搬遷戶辦理入保手續。鎮里還爭取保障性住房、危舊房改造及生態移民建設資金政策,將爭取到的建設資金用于統規統建房,以此降低成本,減輕移民搬遷戶負擔。
“要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搬遷戶,了解他們的擔憂,只有這樣,群眾才能信任你,把他未來的生活規劃交給你。”長期工作在搬遷工作一線的大九湖鎮人大主席劉勇深有感觸。
6年時間,448戶1377名土生土長在大九湖濕地的老百姓,離別故土,陸續搬遷到山下20公里外的坪阡小鎮。大九湖核心景區內停止一切住宿、餐飲等經營活動。
把大九湖還給自然植物、野生動物,人類生產、生活對生態的破壞全部停止;游客親近自然、對生態的擾動也控制在國家公園限定的標準以內,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和諧、進化。
大九湖坪阡古鎮。(王力攝)
旅游新業態塑造深山“小麗江”——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樣板
大九湖是那片來自遠古的“詩和遠方”,坪阡小鎮則承載著當地老百姓的柴米油鹽。
“既要保護好生態,又要讓百姓安居樂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這是神農架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著力點。”神農架林區黨委書記周森鋒說。
近3年,林區加快步伐,高標準建設坪阡小鎮,將其打造成與大九湖世界級自然風光相得益彰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實現當地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去年,該鎮接待中外游客58萬人,旅游綜合收入達1.74億元,占全鎮經濟總收入75%,人均旅游業收入過萬元。
“過去,在九湖里面搞農家樂,污水、垃圾直接排放在湖里,確實對環境造成了污染。游客多,客房少,供不應求,生意是火爆,但一年下來全家也就賺十幾萬元。”村民覃萬梅說,自己內心也矛盾,“湖水污染了,誰還來這里旅游?只有保護好大九湖的生態,才能保住子孫的‘金飯碗’。”
如今,新建成的坪阡小鎮,街道“三縱兩橫”,寬闊明亮;吊廊、翹檐、清一色土家風格的樓房鱗次櫛比,旅拍、酒吧、畫廊、茶社一應俱全。穿鎮而過的鹽溪河緩淌輕歌,街面停滿全國各地牌照的車輛,這個集旅游度假、避暑養生、文化創意、商業購物于一體的特色小鎮,被游客譽為“小麗江”。
搬遷出來的絕大部分村民依然從事著旅游餐飲住宿等相關行業。覃萬梅說,搬到山下之后,她用拆遷補償款在坪阡蓋起4層小樓,辦起“奶奶的土吊鍋”餐館,如今已發展了3家連鎖店,光員工就有100多人,今年毛收入估計500萬元,“比過去強太多了!”
大九湖鎮鎮長張守東說,旺季,坪阡小鎮1.2萬多張床位供不應求。8月3日那天,小鎮涌來1.5萬住宿客,登記不上床位的就打地鋪。
搬遷戶從農民變成老板,收入提高了,觀念也改變了,他們也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享受。
曾經的“搬遷釘子戶”盧德焱,思想通了后又成了“帶頭人”,動員17戶親戚朋友在坪阡小鎮建起連片農家樂——“盧家大院”。記者采訪時,他說:“我們后悔搬晚了搞慢了,一家少賺了至少20萬!”采訪中,他興沖沖跑進屋拿出剛剛辦好的出國護照和港澳通行證給記者看:“旺季一過,我要帶全家出國出境旅游去的,以后每年至少一次,到想去的地方都轉轉。”
陳切松是漢民族創世史詩《黑暗傳》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曾經為生計發愁的他在大九湖生態移民搬遷后,出租了自己的酒樓,拿著租金創辦了“非遺”傳習所和演出公司,一門心思宣傳、表演和傳承《黑暗傳》。
“大九湖不僅是‘大九湖人’的,更是湖北的、中國的、世界的,以前只是千余村民刨食的濕地,現在以其煥然一新的美麗顏容每年吸引天南地北60萬游客與她親近。”神農架林區政府區長劉啟俊說,生態越好,游客越多,村民越富;老百姓富裕了,眼界開闊了,觀念轉變了,又更加珍惜呵護生態。
一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美麗畫卷,在神農架天地間盡情舒展。 (李博 通訊員:翟興波 李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