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L4級無人車在漢量產下線,乘客嘗鮮體驗。
中國信科-武漢虹信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全國首條5G智能制造生產線在正常運轉。
武漢京東5G物流園:年底實現“萬物智連”
6月29日,京東物流技術發展部2025實驗室負責人者文明告訴記者,目前,武漢京東物流園5G網絡覆蓋已完成,6個月內將實現“萬物智連”。作為人、物、車、建筑、設備高度協同化的綜合體,供應鏈物流園區是最合適5G應用的目標對象。
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園區試點應用已很成熟,復制到武漢的過程并不難,今年年底之前,武漢園區就會看到具體的應用。以北京試點為例,者文明從人、車、貨、場等四個方面對記者描述了武漢京東物流5G智能園將要出現的智能景象。
對于“人”來說,通過高清定位和熱力監控,倉儲人員的監控與調度將更有效率。有了人臉識別技術,倉儲人員將實現無感進出,人的異常操作行為可主動識別,實時報警;無人巡檢車可在物流園區中進行24小時無死角巡檢。
對于“車”來說,幾十萬平方米的倉儲,貨車很多,每個園區有幾十個月臺,北斗系統加上5G網絡,有了高清定位和高清地圖,園區內也不需要調度員拿著喇叭去喊車,車輛到達數字月臺,系統自動識別,不需要調度員跑來跑去。
對于“貨”來說,包裹在傳送帶,如果異常卡住了,5G高清視頻可即刻識別。包裹一旦出現破損異常,可按訂單號回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一查便知。
對于“場”來說,月臺裝車或卸車時,包裹是否拋擲過高?一旦操作員有異常舉動,場內大喇叭將立馬提醒說:“某某同學,你剛才操作違規了。”
者文明介紹,從北京試點效果來看,整個園區安全性大幅提升,各環節異常行為自動識別,包裹完好程度提高,人工減少30%—50%。接下來6個月內,武漢京東物流園區將參照北京園區,盡快實現5G技術與物聯網平臺的深度融合創新。
漢口水文站:無論江面還是岸上,360度全景監控看得又全又清
隨著武漢成為首批5G試點城市,漢口水文站成為長江水文首個使用5G網絡服務的水文站點。
去年9月,長江委水文局打造的5G應用場景在漢口水文站試點成功啟動。這次試點工作實現了漢口水文站5G信號的全覆蓋,改變互聯網入網方式,由傳統固定寬帶升級為5G,網速可達1000Mbps。
5G下的漢口水文站,組網方式得到優化,利用5G通信高速率、低時延的特點,水文監測站可實時采集到數據量更大的水文監測要素,大量計算成果也可快速推送至監測站。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建設的360度全景視頻監控系統,能夠全景監控棧橋附近2—3公里區域,完全覆蓋觀測道路及周邊所有測驗設施,整個江面及兩岸均能被監控到。這一系統兼顧了全景和固定點監控,結合5G網絡達到了既看得全、又看得清的目的。
目前,漢口水文站5G網絡、全景影像、漢口水文站與局機關的高速網絡隧道已完成建設。
“5G應用前景廣闊,將為長江水文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想象空間”。長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現階段,要盡快做好分析研究,大膽變革,創新5G在測站在線監測與管理、水文應急監測、視頻會商、河道三維測繪及測驗協同海量影像數據處理等方面的工作方式方法,探索研究具有長江水文特色的大數據服務平臺,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進一步滿足高效及定制化的社會水文服務需求。
經開·智造2045創新谷:5G無人駕駛汽車可消殺掃地,也可送快遞
“您的快遞已送達,請憑260473取件。”日前,武漢開發區經開·智造2045創新谷,記者手機上收到一條短信。
幾分鐘后,一輛白色的無人配送物流車行駛到路邊,在記者面前停下。通過車身觸摸屏輸入取件碼,打開柜子、取出包裹、關上柜門,用時不超過1分鐘。隨后,無人配送物流車緩緩離去。
據悉,這是由東風汽車開發的無人駕駛智能對點載運平臺“Sharing Box”,沒有駕駛室、方向盤和座椅,車身就像一個長方形的盒子,兩側布置有相同數量、大小不等的貨柜,一共有64格,可同時接受兩名用戶進行快遞收發工作。
“未來,Sharing Box有望實現24小時自動化,可以將快遞隨時隨地送到用戶手中,可以最大程度滿足客戶自定義收發快遞需求。”東風技術人員介紹說。
據了解,經過一年多的測試,Sharing Box相關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目前正處在商業運營的前夜。預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武漢市民就可“嘗鮮”。
據悉,經開·智造2045創新谷已經聚集了幾十家自動駕駛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正在相繼開展無人巡邏車、無人物流車、無人掃地車等數十種應用場景自動駕駛車輛的研發測試,部分產品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未來一兩年內就能實現商業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6月12日,國內首款完全自主研發的L4級5G自動駕駛汽車——東風Sharing-VAN在武漢正式量產下線。這一產品使用5G通信技術,在車聯網和北斗系統的加持下,還能實現遠程遙控駕駛,“遇到緊急狀況時,后臺可以通過遠程遙控接管車輛,時延只有5-6毫秒。”技術人員介紹。
光谷:全國首條5G智能制造生產線正在運轉
6月30日,中國信科旗下虹信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基站天線生產線車間,全國首條5G智能制造生產線正在運轉。
“我們車間同等產能的4G天線設備生產線需要30名工人協同作業,現在這條5G智能制造生產線上,只需要1人應急處置特殊情況。”相關負責人介紹。
就在第二季度,虹信中標中國移動天津公司5G合路器集中采購項目。5G合路器可以將不同頻段的2G、3G、4G、5G信號歸納成一路信號進行傳輸,主要用于5G室分新建和改造、地鐵等項目。
在5G產業鏈上的這家企業,本身也是5G受益者。虹信基站天線生產線車間,一直在運轉的全國首條5G智能制造生產線,傳送帶上的電路板等原料、配件,經過隔離條自動焊接、振子自動上料、振子焊接、視覺檢測、印制電路板拼接、天線鉚合、性能測試等自動化工序,4分鐘后,一件5G基站天線設備出爐。在該廠區,生產效率較改造前提升30%以上。
工作人員介紹:“5G時代,這些機器設備通過5G海量數據互聯和交互,有了‘感知’,生產線會變得很‘聰明’。”
“5G將顛覆現有的工廠生產方式。”中國信科有關人士表示,首先表現在車間決策上,目前大家都是聽車間主任的,5G時代都由機器說了算,它們結合云計算的超級計算能力進行自主學習和精確判斷,可以給出最佳解決方案。
雷神山醫院:專家通過5G連線為29個國家600名華人華僑支招
自去年7月武漢同濟醫院心內科通過5G技術成功實現醫聯體內遠程協同介入手術后,便開啟了5G在武漢醫療界的應用。疫情期間,5G技術大展身手,尤其是由中南醫院接管的雷神山醫院,專家通過5G連線,為歐洲、亞洲的29個國家600名華人華僑遠程連線,通過專業講解幫助他們正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個人防護,減少恐慌情緒。
在3月28日的連線中,近600余名華人華僑爭相提問,專家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一一答復。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癥科主任程真順教授建議,出現疫情的國家,華人華僑一定要戴好口罩,與他人接觸時要保持距離并每天定期自我監測體溫,當體溫異常或出現呼吸系統的不適時,應立即向醫務人員求助。四川華西醫院院感專家喬甫提醒,戴好口罩、注意工作場所的消毒和手衛生、減少不必要的人群聚集。由于反響熱烈,交流結束時間比原定的增加了20分鐘。
程真順教授表示,5G技術落地湖北,是在新一代通信5G加速度的支持下,“互聯網+”智慧醫療成功實現。它將整體提升患者就醫體驗,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構建有序分級診療,助力醫聯體建設。
湖北省博物館:5G讓文物“活”起來
自1978年出土后,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編鐘只被敲響過三次,能夠敲擊曾侯乙編鐘“變身”2000多年前的“樂師”,成為不少觀眾的心愿。去年5月,“5G智慧博物館”在湖北省博物館亮相,湖北省博物館針對觀眾的喜好和需求,特意采集了原件第三次敲擊的音樂,并植入了VR游戲。觀眾戴上VR眼鏡,手持兩只手柄,通過5G網絡可一秒穿越回到戰國時期。VR世界里的虛擬畫面提供了一個敲擊編鐘的場景,其中每一口編鐘上標注著音符,并提示敲擊的順序和速度,神秘而又充滿樂趣。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湖北省博物館擁有館藏文物24萬余件套,“5G智慧博物館”對湖北省博物館進行了線上還原。這款APP改變了傳統的文字、圖片傳播的方式,將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一批珍貴文物進行了3D仿真,在APP上進行了“毫米級”重現,通過視頻、語音講解、3D文物影像、計算機視覺AR技術,為觀眾呈現了一套豐富的“掌上展播”。
據介紹,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實現了5G網絡的全場館覆蓋,還通過打造5GAR/VR等“黑科技”,讓觀眾以前所未有的模式親密接觸國寶文物。在曾侯乙展廳,360度全景攝像頭置于曾侯乙編鐘的展柜內,全方位記錄和傳輸文物“動態”。直播畫面投射到手機終端、館內電視大屏幕等各個端口,供現場游客和足不出戶的文物愛好者一睹國寶“真容”。
自2018年11月起,湖北省博物館與湖北移動開始合作打造“5G智慧博物館”,下一步,“數字三峽”“楚國車馬坑”“樂·兵”等有望逐一與觀眾見面。中國移動武漢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5G技術極大地增強了智慧博物館的服務體驗。該負責人舉例,對文物進行的全方位數據采集,達到了0.03毫米的精度,所采集的數據可以直接運用于3D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