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湖北省氣象局“官宣”,7月21日,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將明顯西伸北抬,武漢長達43天的“暴力梅”正式結束。
7月18日晚,武漢建設大道上行人穿行在風雨中。記者肖僖 攝
今年梅雨期長度達43天
近30年氣象資料統計,武漢市平均梅雨期為24天,平均梅雨量374毫米。今年從6月8日入梅到7月21日梅雨結束,梅雨期長度達43天,僅次于1954年60天、1991年48天,居武漢百年氣象記錄的第三位。全市梅雨期平均降水量889毫米,比常年同期352毫米偏多1.5倍。
21日,本是氣象部門宣布武漢出梅的日子,但是武漢出現小到中雨,截至14時,累計雨量為6.2毫米。不少市民生疑:為何出梅了還在下雨?出梅后,還會不會出現像1998年那樣的“二度梅”?
“出梅日并不表示沒有降水”
武漢市氣象臺專家稱,當副熱帶高壓北移到北緯26°或以北位置,并穩定保持3天以上,控制我省東部地區,全省性降雨結束,在氣象上即稱為出梅。出梅后我省進入盛夏期,出現連續的晴熱高溫天氣。
“出梅日并不表示沒有降水。”武漢市氣象臺專家解釋,21日之所以出現降雨,主要是副熱帶高壓在向北推進過程中受到小股冷空氣“偷襲”,以陣性降雨為主,不會改變整體出梅的天氣格局。
提到梅雨,正是1998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二度梅”,造成長江中下游遭遇特大暴雨和大洪水。
什么是“二度梅”“倒黃梅”
雨下了一整夜依然有人在外奔忙
專家介紹,所謂二度梅,就是進入梅雨期后,第一個雨期確認結束,出現梅雨期中斷,隨后又出現持續性降水,進入第二個滿足條件的雨期,稱之為“二度梅”,也叫“倒黃梅”。
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專家稱,今年梅雨期降雨量多、強度大,和1998年有相似之處。但是,今年梅雨量遠遠超過1998年,當年6月23日到7月5日首個雨期梅雨量僅為92毫米,“斷梅”半個月后才再次出現梅雨,從概率上來看今年不太可能出現1998年那樣的“二度梅”。
據氣象資料記載,武漢“二度梅”往往是第一段梅雨期暴雨不多,梅雨量也偏少。第二段梅雨期則連續暴雨頻發,雨量陡增,形成旱澇急轉的局面。如1991年、1998年、2004年等出現“二度梅”都屬于此類。
不過,氣象專家指出,今年出梅后,由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體仍停留在海上,控制我市的副高不強,不穩定,一旦受北方冷空氣南下影響,會有短暫南退,不排除后期還會有降雨天氣過程出現。
大水后必有大旱?
水務人員全力抽排
俗話說,大水過后有大旱,今年大水過后會不會旱澇急轉,形成持續高溫干旱天氣?
“歷史上確實出現過大水后有高溫干旱的情況,但這并無規律可循。”湖北省氣象學會專家稱,武漢梅雨期造成大水年份(梅雨量達500毫米以上),共有11年。統計發現,大水過后未必有大旱或高溫熱浪。比如,1954年長江流域大洪水,武漢累計梅雨量達1029.9毫米,其后無一天超過35℃,成為典型的“涼夏”。還有1980年和1982年,梅雨量比常年偏多五成左右,但當年7月下旬出梅后均無超過35℃高溫日。
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專家介紹,所謂“大水過后有大旱”是一種民間說法,并沒有科學依據。“大氣也講究能量守恒,一段時間降雨偏多必有一段時間降雨偏少,一段時間大雨必然有一段晴熱天氣。”
根據武漢中心氣象臺最新預測,7月30日以后,強大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體開始控制我省,武漢屆時將有一段酷熱高溫天氣。
武漢市水務局水旱防御處稱,長期無雨或少雨只是氣象學上的定義,還有農業干旱、水文干旱、社會經濟干旱、缺水吃等。是否到干旱程度,要綜合判斷。
長江委專家稱,沒有足夠依據的事實來證明“大水后必有大旱”的說法。可能是某年這樣的特點過于明顯,以至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口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