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伯克父甗
曾伯克父
曾伯克父盨
文峰塔出土曾侯與甬鐘
曾伯克父壺
名不見經傳的曾國歷史,是由考古工作者一手“挖”出來的,42年曾國考古寫就一部“曾世家”。
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本展遴選、匯集了葉家山、文峰塔、蘇家壟等曾國遺址出土的豐富而精美的文物,是曾國出土文物精品首次大規模展出,首次以展覽形式系統梳理曾國近800年歷史,全面呈現了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
圖為:曾仲斿父壺,1966年京山蘇家壟出土,春秋早期。(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特別是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去年從日本成功追索回國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首次京外展出,“完璧返鄂”,在故鄉與世人見面。
【曾世家】
多次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寫就一部“曾世家”
楚國800年為人熟知,其實,與楚國比鄰而居的曾國也有近800年歷史。只不過,“楚世家”是《史記》記載的,“曾世家”則是考古寫就的。
自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被發現后,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我省曾國考古屢有重大新發現,除曾侯乙墓入選二十世紀百大新發現外,自2011年以來,曾國考古項目四次獲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京山蘇家壟周代遺址、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三次獲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這在考古界極為罕見,引起學界及社會廣泛關注。
圖為:錯金云紋鑒缶,文峰塔墓地出土,戰國早期。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稱,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及葉家山、文峰塔、郭家廟、蘇家壟等近年不斷發現的曾國高等級墓地,尤其是多座曾侯級墓地,串聯起曾國從西周早期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的歷史發展脈絡,在各個關鍵時期基本沒有缺環。就傳世文獻鮮有記載的曾國而言,其歷史伴隨著不斷的考古發現而逐步被厘清,我省考古工作不只是“證經補史”,更是“考古寫史”。考古材料及研究成果表明,曾國是西周早期周王室分封至江漢地區的重要諸侯國,始祖為“南公”,可與齊、晉、魯等大國并列于《史記》中的“世家”,與文獻中的“隨國”為一國兩名。
專家們認為,曾國自西周早期立國一直延續至戰國中晚期,近800年間,經歷了從王室藩屏到楚國盟友的轉變過程,有著深厚的禮樂文明積淀,是我國考古發現中世系最完整、時代跨度最長的兩周諸侯國,以最完整的考古材料構建了中國周代封國中最重要的文化序列,為研究我國先秦青銅文化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明進程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考古發現曾侯20位
“曾世家”世系被捋清
考古工作者眼里,帶銘文的器物比普通器物更珍貴,發掘現場發現器物上有銘文,哪怕只有一個字,也會驚喜不已。
走進“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展覽現場,觀眾會發現這里展出的大量青銅器都鑄有銘文,有些銘文還很長。這些銘文似穿越時空的信使,向今人透露了極為豐富、極為珍貴的曾國及周王朝時代的歷史文化信息。
方勤稱,銘文主要內容涉及曾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曾國歷史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轉變;曾國“用政南方”,控制了“金道錫行”,一度成漢東大國等。不少銘文還顯示了不同時期曾侯的名稱,為考古工作者復原“曾世家”提供了可能。
在《曾國歷史與文化——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專著中,方勤介紹,出土曾國銅器銘文中,名號明確的曾侯已見9位,加上雖沒有曾侯銘文銅器出土,但墓葬規模相當于諸侯的墓主,及具有謚號的曾侯,目前考古發現的曾侯共計20位。通過考古發現如此多的一國之君,在周代眾多諸侯國中是較為少見的。
圖為:曾侯諫盉,葉家山墓地出土,西周早期,本器裝飾風格繁縟華麗,浮雕圓雕層次分明,造型生動,是商周青銅器中罕見的精品。
依據豐富的考古資料,方勤等考古學者將曾侯世系基本厘清:其中,葉家山墓地出土多件帶“曾侯犺”“曾侯諫”銘文青銅器,至少可知兩位曾侯,私名分別為“犺”和“諫”,年代在西周早期。郭家廟M21墓葬規格與中原諸侯墓相當,并出有曾伯陭銅鉞,銅鉞銘文顯示的口氣頗具諸侯氣勢,推測墓主可能是一代諸侯。這一帶還出有另一位曾侯的器物——曾侯絴白秉戈。二人年代屬兩周之際。蘇家壟墓地出土青銅器上鑄有“曾侯仲子斿父”銘文,墓主應是一代曾侯,年代約在春秋早期。曾侯寶鼎年代為春秋中期偏早。襄陽楚國墓地出土錯金文字的曾侯昃戈,屬春秋晚期。
有趣的是,考古工作者依據墓葬的排列順序及出土多件銘文器推測,曾侯與、曾侯戉阝、曾侯乙為祖孫三代。不僅曾侯乙的先輩被考古揭示,2013年在文峰塔墓地出土有曾侯丙銅缶等器物,得知還存在一位叫“丙”的曾侯,年代為戰國中期,應為曾侯乙后輩。
【華章重現】
“曾伯克父”青銅組器首次京外展出
系中國跨國追索回歸價值最高的一批文物
圖為:曾伯克父鼎,2019年追繳,春秋早期,器內壁鑄有銘文45字,大意為伯克父甘婁用討伐仇敵所得的吉金制作了此鼎,用以祭祀祖先,祈求長壽。
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此次展覽展出了2019年中國政府從日本追索回來“曾伯克父”青銅組器。
圖為:曾伯克父鼎銘文拓片。
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有鼎1、甗1、簋1、盨2、壺2、霝1,共計8件,保存較好,器上均有器主名及器物的自名,十分珍貴。銘文顯示這組青銅器作器者應為同一人,系“曾伯克父甘婁”,“曾”為國名,排行“伯”,字“克父”,“甘婁”為其名。據學者推測這些器物可能出自湖北隨棗走廊一帶的曾國墓葬。“曾伯克父”青銅器群補充和印證了之前曾國高等級墓葬的考古發現,為春秋時期歷史文化、禮樂制度和曾國宗法世系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對青銅器的斷代與鑄造工藝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圖為:曾伯克父,2019年追繳,春秋早期。
圖為:曾伯克父簋,2019年追繳,春秋早期。
據介紹,2019年3月3日,國家文物局接到舉報線索,“曾伯克父”青銅器群將于9天后在日本東京拍賣。國家文物局立即啟動流失文物追索預案,與公安部聯合,通過外交途徑和刑事偵查相結合的方法,迫使持有人無條件將其上交國家,并回國配合調查。這是中國在國際文物市場成功制止非法交易、通過跨國追索回歸祖國的價值最高的一批文物。
圖為:曾伯克父盨(2件),2019年追繳,春秋早期。盨是盛放黍、稷、稻等飯食的器具,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已罕見。
圖為:曾伯克父甗,2019年追繳,春秋早期。
據介紹,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國家文物局火線馳援,給湖北省博物館運來了一批防疫物資,并迅速組織全國文博系統捐贈物資支援湖北。國家文物局還在宣教、展覽等各方面對我省文博系統進行關心、支持,開展了“文物系荊楚 祝福頌祖國”文物傳遞祝福接力活動,指導開展“英雄武漢英雄城,革命精神永流傳”武漢革命文物線上展示月活動,取得廣泛反響。此次國家文物局支持湖北省博物館舉辦重新開放后第一個大型文物特展,借展曾伯克夫青銅組器,是發揮文物獨特作用,助力疫后重振和經濟復蘇的具體舉措。
圖為:龍紋鉞,葉家山墓地出土,西周早期,中部飾獸面紋,兩側飾圓雕龍紋。鉞是商、西周時期高等級貴族身份的象征。
除“曾伯克父”青銅器群外,本次展覽還展出大量精美青銅器。其中,有象征權力的龍紋鉞;有酒器、水器、甚至獸首形面具;有用討伐仇敵所得的吉金制作的鼎,用以祭祀祖先,祈求長壽;還有楚王為嫁到隨國的女子羋加所作的鼎,其銘文進一步證實曾隨一國兩名。快來湖北省博物館,一睹這些跨越時空的青銅重器的風采吧。
圖為:楚王媵(yìng)隨仲羋(mǐ)加鼎,春秋中期,銘文顯示此鼎是楚王為嫁到隨國的女子羋加所作。隨后的考古發掘證實,羋加為曾國國君“曾侯寶”夫人。這件罕見“隨”字銘文銅器,成為曾隨一國兩名的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