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這一時代“大考”,外國語學院將疫情“危機”轉化為開展課程思政的“契機”,利用多語種學科優勢,將外語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不斷優化課程設計,推動“思政課程”主渠道育人向“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轉化,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培育學生家國情懷,讓戰“疫”的時代精神和愛國情感在“云端”自然流淌。
開學之初,正值疫情肆虐的高峰期,面對學生巨大的心理壓力,田傳茂教授在《翻譯理論與實踐(筆譯)》第一講課堂上,開門見山地說:“疫情的冬天快要過去了,春天就要來了,同學們宅在家里就是抗‘疫’,希望你們相信黨和政府,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給你們推薦李國文的《冬天里的春天》雙語版,讓我們在網絡學習中共同期待春天的到來。”在筆譯課上,田教授向同學們介紹了疫情以來日本等國家對我國開展友好援助的情況,并和同學們將“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等捐贈物資包裝上的詩文翻譯成英語,讓同學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
陳雙玉老師認為,口譯員最本質的角色是一名信息的溝通者,而要扮演好這一角色,首先是持續學習,用知識與信息武裝自己,要在持續學習中培養家國“有心人”。在疫情爆發之時,陳老師便以疫情相關報道內容為語料,為《同聲傳譯》這門課程布置了寒假學習任務。同學們按要求嘗試復述、口譯關于COVID-19疫情的新聞報道,并通過平行文本聽辨、閱讀等,整理出疫情關鍵詞,用雙語表達詞匯表。從開學第一周小測試表現來看,絕大部分同學不僅掌握了疫情相關關鍵詞的中英雙語表達,學會了如何在翻譯實踐中進行“中國表達”,也了解了國家是如何以“中國速度”部署與實施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體會到了國家力量、人民能量的偉大。在過去一個多月的在線教學中,陳老師以直播課堂口譯實戰練習為主導,引導學生聚焦“不該有的病毒歧視”“不同政府與民眾對疫情的反應”等內容,將CNTV主持人短評、美國自媒體街頭采訪片段等語料融合為完整的口譯主題練習材料,并在《同聲傳譯》課堂上完成口譯練習。通過資料的收集對比、練習語料的精心準備,到課堂口譯的實戰練習,學生在關注國內外社會動態過程中加深了愛國情懷,培養了主動精神與擔當意識。
“如何看待中國和美國人民對疫情作出的不同反應?”“如何理解語言表達所蘊涵的文化內涵?”這是外國語學院教師馬春花在線講授《大學英語》時向同學們拋出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文化背景不同、觀念不同,人們的反應就會有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表達,我們要學會用語言去準確表達我們的國家文化”......滾動在屏幕上的一條條留言記錄了同學們對中西文化的不同理解,更是記錄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自信。隨著疫情在全球發展形勢的不斷變化,馬老師以近期西方媒體關于疫情的系列新聞報道為教學素材,向同學們講解英語表達中特有的語言習慣和語法現象。通過帶領學生閱讀西方媒體對中國疫情不同層面的報道,分析官方媒體語言風格及其所包含的社會文化,從而加深學生對英美國家語言文化的理解,使其在文化對比中點亮愛國情懷,增進同學們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心。
“俄羅斯人面對疫情為什么不恐慌?”這是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唐芳老師《大學俄語》課程中的一個問題。唐老師聚焦俄羅斯當下疫情動態,采用任務導向型教學法,圍繞“俄羅斯人如何看待疫情”這一主題,指導學生搜集有關俄羅斯抗“疫”策略、社會體制、醫療系統、社保體系以及民眾飲食衛生習慣等方面的閱讀資料,引導學生圍繞項目主題進行課上研學分享。在課程思政育人中,唐老師既關注“遠處”的案例,也挖掘“身邊”的故事,注重將戰“疫”故事轉化為在線教學資源。疫情期間,唐老師作為指導老師,和學生們迅速將歌曲《平凡天使》的歌詞翻譯成了俄語,經過錄音、剪輯、宣傳等大量工作,成功錄制《平凡天使》俄語版詩歌朗誦,致敬抗“疫”一線的英雄們。
在日語系學生《第二外語1》的第一堂課上,龔頻老師分享了《中國日報》疫情新聞和國際熱評,講解我國政府高效的應對策略和防堵疫情的執行力;在教體學院學生《小學英語教師口語》課程中,她分享了抗“疫”領軍人物鐘南山、寒風中的逆行者——援鄂白衣天使等的感人事跡,引導學生了解病毒,相信科學,理性防范,崇尚英雄。
本學期網上開課以來,外國語學院教師加強網絡課程研究,用好疫情防控題材,促進課程與思政的融合,在提升學生愛國情懷、堅定學生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