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三级在线观看久,人人添人人澡人人澡人人人人,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分享縮略圖
中國網首頁中國網新聞中心湖北政務荊楚各地湖北生活

十堰市鄖陽區1200多名菇農在產業鏈上增收 智能工廠年產菌棒3500萬棒

發布時間:2020-11-05 09:00:52  |  來源:湖北日報  |  作者:楊富春 饒揚燦 戴文輝

閱讀提要

易遷安置點發展扶貧產業,首先要求確保貧困戶的收益,在產業鏈上讓利于民。鄖陽區引入國有資本,高水平建設香菇生產基地和食用菌產業園,1200多名易遷群眾穩定就業增收。

10月22日,在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香菇小鎮,660座鋼架菇棚,梯田般分布在紅葉爛漫的連綿山谷。

63歲的田昌貴開著裝滿鮮菇的小貨車,送到昌欣公司收購站,分級、過磅、入庫,“一個棚4000棒,第一茬摘了3000斤,1.6萬元。”

在香菇小鎮,國企昌欣公司負責裝袋、滅菌、點種、養菌等菌棒前端生產和鮮菇收購。

2020年,小鎮360戶易遷戶種植300多萬棒香菇,每棒利潤3元左右,創收上千萬元。同時,部分易遷戶在香菇大棚務工,每人每天報酬約100元。通過香菇產業,小鎮內1200余人穩定增收。

智能工廠年產菌棒3500萬棒

昌欣公司總部位于譚家灣食用菌循環經濟產業園,距香菇小鎮10分鐘車程。走進制棒工廠,清爽潔凈,上料、裝袋、封裝全程自動化。“年產香菇菌種500萬袋,香菇菌棒3500萬棒,今年出口韓國10個貨柜菌棒。”昌欣公司辦公室主任譚峰說。

香菇生產的傳統制棒工藝流程長、投工投勞大,出菇率低。以滅菌為例,農戶過去架柴燒火,守著棚子不眠不休72小時,現在高壓蒸汽8個小時完事。養菌環節,需保持大體28攝氏度恒溫,工廠化生產保證了菌棒成活率。

譚峰說,從配料、制棒,到滅菌、冷卻、接種、養菌,這些流程全部在工廠完成。農戶出資4.5元/棒購買菌棒后,上架一周左右,即可采摘,后續幾茬只需將菌棒泡水。

昌欣公司建成自動化程度強、日產能高的制棒工廠,實現制棒、滅菌、接種的全自動化流水線,還建設現代化養菌車間,實現溫、濕、氧智能控制,實現香菇周年化生產。

國企實行保護價收購

檢修鋼架、加裝三層防曬網、配抽濕機……趁天氣晴好,昌欣公司加緊對香菇小鎮菇棚檢修改造升級。

“改造一個大棚2萬元,總投入1000多萬元。”昌欣公司總經理龔明新說,香菇小鎮菇棚標準較高,單棚造價5萬多元。為保證貧困戶的收益,一個菇棚年租金只收1200元,這是一般的民企所不愿意承擔的。

青龍泉社區籌建時,作為兜底產業的香菇產業大棚,率先開建。當初從隨州招來一家企業負責運營,后因種種原因退出。鄖陽區隨即組建國有控股公司昌欣香菇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全面接盤。龔明新是隨州這家公司高管,被盛情挽留。

龔明新說,民企體制活,市場嗅覺敏銳,但資金實力偏弱,融資渠道窄,香菇產業啟動之初投入大,這需要國企的擔當。

昌欣公司成立4家子公司,打造開放平臺,吸引綠筷子公司、和永食品、楓緣食品、菇尚公司、菇興公司等企業落戶園區,一起做大香菇產業,今年合力出口香菇制品7000萬美元。

香菇產業天然適宜家庭種植。昌欣公司培訓300名技術員入戶指導,今年隨著菇農技術提升,技術員減至76人。陳文斌是香菇小鎮26名技術員之一,負責30戶53個菇棚。

陳文斌說,為助農增收,四季有活干,今年改種多季菇,但這個品種出菇特別快,兩三個小時內要采收,“開傘”價跌一半,短時用工量特別大。公司組織菇農成立互助組,錯峰出菇。陳文斌抽空幫妻子種兩棚菇,去年秋栽菇掙了5萬元,每棒利潤5元。今年改種多季菇,收入應該會比去年高。

龔明新說,公司抓制棒、接種、養菌、出菇、銷售五大關鍵環節,菇農專心種菇。公司對貧困戶兜底,每棒保障有8元的毛收入,不足部分補齊。

去年,鄖陽區發展香菇4000萬棒,收益10.2億元,2萬余戶貧困戶穩定增收,并帶動原料供應、深加工、物流等行業。

走精品化和深加工之路

鄖陽區有2億棒原料供應能力,產業發展之初,曾提出發展1億棒香菇的目標,如今此目標已淡化。

該區香菇產業辦公室副主任劉永生說,全國有500多個山區縣把香菇作為扶貧產業,產能嚴重過剩。今年,鄖陽區提出“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守護生態鏈”,走精品化道路。比如花菇,表面黑片的10元/斤,帶花紋20元/斤,棉絮狀50元/斤,這取決于對菇棚的濕度、溫度控制。多季菇品相不同,價格相差高達5倍。

昌欣公司牽手國家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院所,選育適合鄖陽小氣候的當家品種,尋找香菇生產替代性原料。為縮短養菌時間,昌欣公司正攻堅食用菌異體種技術,可直接植入菌袋,比傳統養菌節省3個月,菌種成本將從4角降到4分。

在譚家灣食用菌循環經濟產業園,一些企業除生產休閑食品,還向“香菇多糖”“香菇多肽”等保健級精深加工進軍。

記者在香菇小鎮采訪時,遇到幾波前來參觀、研學的各類社會團體。據介紹,香菇小鎮按景區標準打造,未來,將建成集產業、觀光、研學、科教于一體的文旅小鎮。

 
責任編輯:楊菁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