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宜昌市委召開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這次會議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對宜昌“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20年,是宜昌發展史上極不平凡、極不容易、極為難忘的一年。面對世紀疫情、罕見汛情、嚴峻外部環境的多重沖擊,全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力打好戰疫、戰洪、戰貧三場硬仗,疫情防控取得決定性成果,經濟恢復好于預期,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在極不尋常的年份創造了極不尋常的業績,交出了一份映照初心使命、浸透心血汗水的精彩答卷。
1月7日上午,宜昌舉行新年第一場新聞發布會——“聚焦宜昌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現場解讀2021年宜昌經濟工作的基本思路、重點任務和重要舉措,回答公眾關切。
宜昌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市政府研究室黨組書記、主任李昌清,用“四個一”來簡要解讀《報告》主要內容。
一份攻堅克難的合格答卷:這份合格答卷,體現于決定性成果鞏固拓展。用29天成功遏制疫情蔓延勢頭,35天新增病例清零,81天確診病例清零,率先在全省進入全域低風險區域、率先全面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實現了“六個未發生”。這份合格答卷,體現于穩住了經濟基本盤。從“按下暫停鍵”到“重啟恢復”,再到“加快全面恢復”,主要經濟指標逐月逐季向好、快于全省、好于預期,工業、投資等連續多月保持當月兩位數增長。這份合格答卷,體現于疫后重振全面展開。實施補短板強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動項目1127個,總投資7270億元。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重大交通項目即將建成。這份合格答卷,體現于市場活力有效激發。市場主體實現了“五個逆勢增長”:新增市場主體6.31萬戶、規模工業企業130家、高新技術企業119家、限上商貿企業149家、出口實績企業29家。另有兩家企業成功上市。這份合格答卷,體現于人民福祉持續增進。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奪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四連冠”,等等。
一組積極進取的奮斗目標:今年主要經濟指標要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主要是基于三個方面考慮:這是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的內在要求。只有守牢“穩”的底線、增強“進”的意識、確立“進”的目標,以“進”的作為、取得“進”的成效,才能更好服務全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發展大局。這是引導預期、開創新局的現實需要。只有處理好保持合理經濟增速和熨平經濟周期、指標短期起伏波動和長期穩定向好、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三個關系”,才能確保開局漂亮、全年精彩。
一套精準有力的工作舉措:“實現今年的目標任務,重在圍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來展開。”強調各地各部門要找準工作切入點、結合點、發力點,向發展聚焦、為發展開路,突出抓好“七個全力”:一是全力推動經濟加速回升;二是全力做強現代產業支撐;三是全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四是全力推進鄉村振興;五是全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六是全力治理保護生態環境;七是全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七個全力”,既是加速宜昌疫后重振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又是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的具體行動,是必須完成的底線任務。實際工作中,我們需登高望遠、奮發有為,以最大努力爭取更好結果。
一根貫穿始終的靈魂主線:“形勢越復雜、任務越繁重,越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為推動疫后重振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這既是落實經濟工作“五個根本”規律性認識的題中之義,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分析和處理經濟社會問題,當好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宜昌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郭康新表示,要“當高參當推手當主導全面落實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將重點抓好三個方面工作:
當好高參,全力抓好項目謀劃爭取
一是圍繞重大政策謀劃爭取。持之以恒抓好上級支持政策轉化落實,集中精力抓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和實施,爭取更多項目進入上級政策“籠子”、規劃“盤子”、資金“袋子”,力爭“十四五”項目儲備庫達到8萬億元。緊盯中央和省預算投資支持領域,搶抓企業債券“直通車”政策機遇,積極爭取資金。
二是圍繞重大戰略謀劃爭取。搶抓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國家重大戰略及宜荊荊恩城市群等省級戰略實施機遇,積極打造宜昌聯結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區的重要紐帶,加快推動“江鐵海”中西部聯運新通道建設。
三是圍繞重大項目謀劃爭取。積極爭取長江經濟帶大數據中心、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項目落地。
當好推手,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
一是全力擴大投資增量。加強項目“定時、定向、定項”調度,強化固定資產投資“三庫”管理,按月開展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高質量組織項目建設“開門紅”活動,力爭全年新開工5000萬元以上項目1000個以上,確保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以上。
二是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做好重大項目調度和協調服務,確保省、市級重大項目開工率和投資計劃完成率均達100%。加快宜昌至鄭萬高鐵聯絡線、江南翻壩鐵路、江南成品油翻壩管道等項目建設進度,確保江北翻壩高速、白洋長江大橋等項目基本建成,加快推進沿江高鐵、宜都東陽光胰島素注射劑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
三是全力抓實疫后重振補短板“十大工程”。加快重點推進的514個項目建設進度,確保完成年度投資計劃。
當好主導,全力促進營商環境優化提升
一是進一步推動改革升級。推開做實“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六多合一”等改革,提升政務服務質效。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強化“信易貸”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力促宜昌城市信用指數排名爭先進位。
二是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完善營商環境工作會商、問題交辦和第三方評價機制。堅持“以評促改、以評促優”,定期組織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和滿意度調查,通報反面典型,實行末位約談,倒逼工作落實。
三是進一步強化問題導向。聚焦群眾最反感、市場主體最困擾、制約發展最突出的問題,采取明察和暗訪相結合方式開展監督檢查。健全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對企業訴求“接訴即辦”,建立健全“發現-反饋-整改”的工作閉環。
宜昌市經信局黨組書記、局長丁慶榮表示,要“明目標、穩增長、轉動能、育主體、強城區、優服務”。
明目標,就是以各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為目標,工業增長在全省主要經濟體領先,全年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2%;工業投資和工業技改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分別增長15%和12%;市場主體培育規模進一步擴大,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50家;企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營業收入利潤率保持在10%以上,企業虧損面控制在8%以內。
穩增長,就是要以全年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4000億元為目標預期來引導全年工業經濟發展,抓好重點企業、用電大戶、較大增長點和產值增速落后企業等“四個一百”的監測調度,加強水、電、氣、原材料、資金等要素供給保障,穩定企業生產經營,確保全市工業經濟運行穩定在合理區間。
轉動能,就是以創新為第一動力,推動全市規模工業企業在“十四五”期間實現科研活動全覆蓋,億元企業全部建立研發中心,產業鏈龍頭企業全部建立產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圍繞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聚焦智能制造,開展兩化融合集中培訓和智能制造“一對一”咨詢診斷,實施智能制造升級三年行動,推動企業謀劃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和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凸顯綠色轉型發展的高質量。同時,加強工業品牌質量建設,建立企業品牌培育庫,加強輔導培育,實施重點領域質量提升行動和“三品”專項行動,積極爭創一批國家級示范企業、標桿企業,爭取新增3家企業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認定。
育主體,就是著力抓好市場主體培育,把小微企業做多,把特色企業做精,把龍頭企業做強。著力推進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力爭全年新增規模企業150家,到“十四五”末全市規模企業總量突破2000家。著力實施精準培育升級工程,打造一批“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小巨人”,支持行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向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進軍。著力實施企業管理提升工程,開展現代企業制度咨詢診斷,用3年時間對全市所有規模工業企業進行企業基礎管理輪訓,全面提升企業現代管理水平。
強城區,就是著力發揮城區優勢,推進城區工業一體化進程,加快城區工業發展步伐,提升在全市工業總量中的比重,做強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重點推動城區企業和項目以飛地經濟模式向專業化的園區聚集,研究制定加快城區工業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推進城區工業項目落地建設的定期會商、清單督辦機制,力爭到“十四五”末,城區規模工業企業數量、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市工業的比重提高到三分之一。
優服務,就是繼續加強營商環境建設,進一步推動服務企業提質提速,助推工業經濟更好發展。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抓好產銷對接為企業拓市場、搶訂單,解決因產業鏈條梗阻造成的供需兩端不暢通問題。強化紓困幫扶,綜合運用“企業方艙”、金融支持、政策扶持、“雙千”服務等工具,為企業排憂解難,推動困難企業恢復正常生產經營。強化“雙千”服務,壓實“雙千”服務對口幫扶責任,研究解決影響行業、企業發展的共性問題。抓好政策爭取,主動對接各級出臺的優惠政策,圍繞重點領域加強申報,為企業爭取更多政策和資金支持。認真貫徹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省優化營商環境“30條”和“十必須十不準”等文件精神,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企業效率。
宜昌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周京表示,“特色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科技興農爭當全省鄉村振興排頭兵”。
穩定糧食和生豬生產保供給:壓實糧食生產主體責任,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做好重大病蟲害防控和減災工作,確保糧食播種面積達到480萬畝以上。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持續抓好生豬產能恢復,繼續做好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確保市場穩定供給。
聚焦產業興旺調結構: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柑橘、茶葉、蔬菜、畜禽、水產品品種結構調整,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中蜂、小水果、食用菌,加大中高端優質農產品供給。強化宜昌蜜桔、宜昌宜紅、宜昌獼猴桃、宜昌毛尖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打造全國知名特色農業示范區。鞏固退捕成果,加強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堅決打贏長江禁漁持久戰。加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標準鑒定及開發利用,推進農業關鍵技術攻關與技術集成推廣,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補短板:優化縣域村莊分類布局,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型村莊規劃編制。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組織推進“擦亮小城鎮”行動。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全面升級,打造美麗宜居鄉村升級版。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加快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實踐。實施鄉村振興示范創建“1+4+N”工程,加快環百里荒鄉村振興試驗區建設,高標準打造興山榛子黃糧、當陽玉泉雙蓮、長陽沿頭溪流域、點軍牛扎坪新村等鄉村振興試驗區,支持各地開展區域試點示范,因地制宜探索鄉村振興試驗示范模式,為實現“全省鄉村振興排頭兵”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宜昌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禎華表示,要“以新理念為引領融入新發展格局全力抓好擴大內需和擴大開放”。
更大力度擴大消費需求:堅持國內大循環為主,全面落實商務部等部門關于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的若干措施,統籌推進市級商業綜合體、社區商業中心和特色商業街區建設;加快推進璟里中心、吾悅廣場、西壩夜市等重點項目建設;大力發展首店經濟、夜間經濟、平臺經濟、體驗經濟,完善農村流通體系,適應消費升級趨勢,著力激活社會消費。深入實施消費促進行動,組織舉辦汽車消費、網絡消費、美食消費等系列促銷活動,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以上,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100家。
更大力度擴大開放: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著力擴大外貿進出口,不斷提高經濟外向度,力爭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0%以上。圍繞精細化工、生物醫藥、先進制造等重點產業鏈,加強利用外資工作,力爭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以上。推進對外開放平臺聯通互動,發揮好宜昌綜合保稅區、三峽保稅物流中心、三峽機場航空口岸、宜昌港特殊監管點、貝迪克凌云保稅維修等平臺功能,以及宜昌自貿片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市場采購貿易試點等國家試點示范的先行作用,推進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更大力度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實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和外商投資信息報告制度,完善外資企業投資促進工作機制。加強水運口岸、航空口岸和海關特殊監管區有效銜接,修訂完善始發班輪補貼政策,推動水運口岸始發班輪常態化運行,不斷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形成國際貿易物流大通道。進一步完善重點企業聯系制度,堅持“一企一策”,開展精準幫扶,及時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動“雙千”服務活動和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取得實效。
宜昌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向軍表示,要“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人社職能貢獻人社力量”。
聚焦重點產業找準工作發力點:
一是保障重點企業和項目用工。及時摸排掌握各類市場主體用工需求,深化校企合作,開展重點企業、項目用工縣市行,組織用人主體與市內外勞動力富余地區開展線上線下對接,建立用工動態保障、項目帶動就業機制。
二是提高人力資源供給質量。聚焦精細化工、生物醫藥、高端制造等重點產業轉型升級擴能,對接“技改提升、制造煥新”,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為新舊動能轉換賦能,加快構建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協同的產業體系。
三是促進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化。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積極創建國家級人力資源產業園。不斷提高社保統籌層次,推進社保轉移接續,破除各類人員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
聚焦重大戰略找準工作結合點:
一是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人才供給補鏈強鏈計劃。堅持外引內培,加強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開展選派“科技副總”、院士專業企業行等活動,加強博士后工作站建設。繼續實施“我選湖北·愛上宜昌”計劃,持續開展大學生招引活動,優化人才政策和分類服務機制,建立人才服務一體化平臺,健全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賦予企事業單位使用、評價人才更大自主權。
二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人社扶貧資源向鄉村振興有序轉移。加強人社政策、項目、資金等整合接續,實施脫貧人員就業動態監測,促進脫貧人員穩定就業。圍繞鄉村特色和主導產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引導勞動者創辦小規模經濟實體,支持發展各種特色小店,給予創業擔保貸款、創業補貼等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