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雪原之中,巡線人跋涉的身影凝成了一幅畫。
于紹澤(左)操作無人機升向空中。
查看鐵塔覆冰厚度。
觀察線路。
清障開路。
12人,擔負著利川市境內(nèi)24條輸電線路、1700多基桿塔、613.25公里輸電線路的巡視和維護,平均每天要走3萬多步,往返20多公里,相當于跑了一個半程馬拉松……這,就是國網(wǎng)恩施供電公司檢修分公司巡線員的工作。
鐵塔就是路標,輸電線路就是指南針。風雪中,他們艱難跋涉,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光明與溫暖。
銀裝素裹的世界里,供電鐵塔和發(fā)電風車肅然而立,稀薄的陽光時不時穿透陰云,投到萬籟俱寂的山頭。這是海拔1600多米的利川市齊岳山頂。
無人機嗡嗡作響,打破寂靜,緩緩飛向一座冰封的鐵塔。
1月8日下午2時,國網(wǎng)恩施供電公司檢修分公司巡線員于紹澤、羅偉豐、何紅衛(wèi)來到齊岳山上,采用無人機和人工巡視相結合的方式,對110千伏營蘇線覆冰情況進行特巡。
“鐵塔迎風側覆冰5毫米,沒有發(fā)現(xiàn)絕緣子破裂和螺絲松動。”無人機在于紹澤的熟練操控下,穩(wěn)穩(wěn)地升到空中,靠近鐵塔緩緩飛行。
于紹澤一邊操控無人機,一邊通過無人機傳回的視頻畫面,仔細觀察49號鐵塔的覆冰情況和設備狀況。一旁的羅偉豐把這些觀測到的數(shù)據(jù)記錄在隨身帶的巡線記錄本上。
高壓輸電線路是山區(qū)供電的“大動脈”。于紹澤所在班組有12人,擔負著利川市境內(nèi)24條輸電線路、1700多基桿塔、613.25公里輸電線路的巡視和維護工作。每到冰雪天氣,跨越高山重冰區(qū)的6條線路53基鐵塔,是他們的重點保護對象。他們12人分成4組,分段對重冰區(qū)的6條線路覆冰情況進行巡視,巡一遍要用上3天。
收回無人機,于紹澤一行朝著50號塔走去。無人機巡線可以觀察到塔頂線路和設備情況,而要觀察接地和塔基等細微處,巡線人員則要走到塔底。
從一座鐵塔走到另一座鐵塔,往往需要翻越一座山頭。沒有公路,巡線全靠步行。最遠的一座鐵塔,來回走一次要兩個多小時。降溫以來,他們加大巡視頻次,每天都要走3萬多步。
積雪覆蓋了深溝,越走雪越厚,最深處超過40多厘米,一腳踩下去,雪沒過膝蓋。由于結冰,齊岳山上的道路實行了封閉式管理,山上幾乎看不到人影。巡線隊員們呼哧呼哧的喘氣聲在空曠的雪地里顯得格外清晰。
巡線員們深一腳淺一腳地來到50號塔前,用木棒輕輕敲擊鐵塔,聽聲音判斷是否有螺絲松動,再繞鐵塔一圈,仔細檢查接地情況,查看塔基、塔體是否牢固。
“今天山上霧和風都不大,難得遇到這樣的好天氣,我們檢查更要過細一些,不能放過一個有可能影響正常供電的隱患。”運維班長何紅衛(wèi)叮囑組員。
他說,冰雪天氣巡線,是意志和體力的考驗。前幾天霧大時,山頂能見度不到10米,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讓人眼淚直流。
確認50號塔沒有異常,巡線員們又朝51號塔走去。通往51號塔至58號塔的路被荊棘叢和竹林掩蓋,巡線員們抽出隨身帶的特制砍柴刀。這種刀的刀柄有1米多長,既可以砍路障,還可以當拐杖,遇到蛇等小動物時還是防身利器。
一片落滿積雪的荊棘叢和刺竹林前,于紹澤揮動手中的砍刀清障開路。一刀砍下去,雪便簌簌地落了一頭一臉。
“刺竹長得特別快,春天砍掉了,很快又長到一人多高。”他說。清障時,得提防踩上深埋在雪下的春天砍路時殘留的刺竹茬,防止刺傷腳。
灌木叢生,積雪及膝,徒步穿行不但艱辛而且危險。積雪灌進鞋里,腳特別容易被浸濕、凍傷。雖然穿著高筒靴,可走不了一個小時,大家的褲腳已凝著雪水凍成了“冰棒”。對于山區(qū)巡線員來說,這已是工作常態(tài)。
抬眼望去,滿眼玉樹瓊枝。新一輪寒潮襲擊之下,冰雪造就了絕美風景,可在供電人眼中,這給安全穩(wěn)定供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去年12月以來,恩施用電需求快速增長,最大用電負荷五次、日用電量八次刷新歷史記錄。國網(wǎng)恩施供電公司組建100支共1000多人的線路巡視和優(yōu)質(zhì)服務隊伍,24小時應對突發(fā)狀況。
“每天都很累,但只要供電正常,我們再苦再累也值得。”休息一會兒,拍拍身上的雪,他們又起身出發(fā)。寂靜的林海雪原深處,又響起咯吱咯吱的腳步聲。
記者 黎袁媛 通訊員 楊志英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