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
一是要高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旗幟,把“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貫徹落實到生態環境保護全過程和各領域,牢牢把握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五大關系”,助力做好“綠色發展、生態修復、環境保護”三篇文章。
二是要保持生態環境戰略定力,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將,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為美麗幸福林區建設起好步開好局,為推進林區高質量發展奠定生態環境基礎。
三是要堅持以生態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繼續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實施環評審批和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兩個正面清單,謀劃好重點項目,助力疫后重振。
(二)總體目標
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深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深化“一園一地一區”建設,健全完善生態管理體制,持續提升生態產品的供給水平和保障能力,推進保護升級、促進綠色發展、彰顯生態價值,推動實現生態示范、綠色崛起、社會和諧、全民共享。
(三)實施路徑
要實現“綠色發展、分區管理、精準施策、協同共治、改革創新”。
一是“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生態旅游,通過創新釋放旅游市場新需求,創造旅游產業新供給,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可持續地開發和保護生態資源,著力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的實施路徑。
二是“分區管理”。基于國土空間規劃、“三線一單”,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將差異化治理與管理措施落實到具體的空間管控單元。對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地和非自然保護地開展分區施策管理,根據各鄉鎮功能定位的不同進行差異化管理,將區域國土空間開發活動限定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以內。
三是“精準施策”。充分利用科技這一利器,積極推進信息化手段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中運用,加強各類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構建智能化現代化的環境治理和監管體系,推進精細化管理和精準治污,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率。
四是“協同共治”。作為三峽庫區的綠色屏障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為維護生態功能,林區作出了巨大犧牲,要進一步探索跨區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適時與周邊地區研究制定生態補償條例,明確生態補償責任和各生態主體的義務,明確生態補償的內涵、依據、范圍、標準和方式等,加大下游發達和受益地區對林區公益林保護區的補償力度,實現保住青山綠水、穩定良好生態、保障民生幸福的有機統一。
五是“改革創新”。推動現有改革措施盡快落實生效,釋放改革紅利。針對現有生態環境管理短板,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完善綠色信貸、綠色稅收、綠色保險、生態移民、林農糧補等環境經濟政策。
(四)具體任務
一是推進“三個治污”。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和清單化管理,開展分級、分類、分策治理,實施精準治污。推進智慧環保建設,加快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數字化技術在尾氣污染防治、流域綜合治理方面的應用,加強重點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科技攻關,實施科學治污。在大氣、水、土壤等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建立和完善地方法規和標準體系,實施依法治污。
二是明確治理重點。“十四五”期間,全區要進一步突出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加強香溪河、沿渡河、南河、堵河等四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推進水環境分區管控,加強“二江”、“四河”和污染水環境系統治理。加強湖庫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開展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大力保護修復沿河環湖濕地生態系統,在水電站附近采用植樹、植草、植綠等護坡方式開展生態修復。突出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控,保障糧食安全;突出臭氧(O3)、細顆粒物(PM2.5)等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推進區域聯防聯控,提升監管水平。
三是更大力度推動高質量發展。在項目謀劃上,將項目庫建設和實施作為“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要抓手,從藍天、碧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方面謀劃重點項目。在環境治理上,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中心,持續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落實持續實施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改善空氣質量、環境違法執法“零容忍”三大行動,強化總量減排措施,完成總量減排目標;環境空氣質量考核達標;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全面達標。在治理能力上,要扎實推進環境治理能力建設,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檔升級,構建“大資源管護”平臺,加強生態保護升級的輿論引導和落地見效。四是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深化國家公園建設。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揮林區在長江大保護中的“排頭兵”作用,逐步恢復流域生態功能,加強自然資源監管,不斷擴大生態容量,提升資源環境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