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搶救性發掘發現一個不見于史書記載的神秘諸侯國,銘文中的曾侯乙所謂何人?”“恢宏精美的編鐘何人所有?”……1月8日晚,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中國考古大會》,聚焦地底下的曾國,解讀曾隨之謎、編鐘之奇,探秘隱藏在歷史文獻背后的曾侯世家。
《中國考古大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策劃制作的考古空間探秘類文化節目。節目首次以電視綜藝的形式“活化”百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將燦爛的中華文明和豐碩的考古成果進行數字化、可視化、沉浸化的展現。
節目中,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葉家山曾侯墓葬考古領隊黃鳳春、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編審蘇輝、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郭長江等人組成的“考古專家團”,與觀眾互動探究。
《左傳》記載:“漢東之國,隨為大。”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大量春秋時期曾國文物出土的區域,正是史料中記載的隨國所在地,以隨為名的文物此地卻未見出土。學界稱之為“曾隨之謎”。
節目從探秘開始,通過葉家山出土的南公簋上的“犺乍列考南公寶尊彝”銘文、《左傳》記載的楚昭王奔隨、棗樹林發掘的曾侯寶夫人羋加墓中青銅器有“楚王媵隨仲羋加”的文字等系列線索,解讀曾、隨實為一國。
方勤介紹,從1978年發掘曾侯乙墓開始,在隨州、京山、棗陽一帶共發掘了16座曾侯級別墓葬,“挖出”了16位曾侯,填補了一個700年諸侯國的歷史空白。
節目中還反映了曾國青銅器的豐富,近年出土青銅器達10噸。比如曾侯乙尊盤精美絕倫,特別是鏤空的56條龍、28條蟠螭,栩栩如生令人稱奇。黃鳳春介紹,這件是我國第一批公布的禁止出國展覽的珍貴文物。節目還通過AI+VR裸眼3D技術展示了尊盤的用途。
曾國為何擁有如此多的青銅器?方勤介紹,曾伯簠上銘文“克狄淮夷,印燮繁湯,金道錫行、具既卑方”表明,曾國曾是長江一帶銅和錫運往中原的重要通道,處于樞紐位置。“金道錫行”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治理能力,也推動了文化之間的融合,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與曾侯乙墓發掘的編鐘研究院院長馮光生回憶了當時發掘的經歷。節目中以視頻還原了編鐘真實的橙黃顏色,以及編鐘、橫梁上的深紅色龍紋,令現場觀眾贊不絕口。
作為樂器,曾侯乙編鐘的神奇瑰麗和優越性在世界音樂史中都是獨樹一幟的。方勤介紹,曾侯乙編鐘刻有3775字銘文,更被稱作一部古代樂理百科全書。鐘上刻的宮商角徵羽,是先標上去的,制作出來便能準確發音,表明了祖先的制作技藝之高以及對樂理的高度自信。
該節目1月9日在央視4套重播,詳實的資料、權威的解讀,加上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將全國觀眾的視線聚焦到湖北隨州這片古老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