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石首段的蘆葦蕩,飛絮如雪。(資料圖片 通訊員 張志斌 攝)
長江石首段,初秋的蘆葦隨風搖曳。(資料圖片 通訊員 張志斌 攝)
閱讀提要
2018年4月,石首長江洲灘1.8萬畝蘆葦蕩劫后余生,當地出于保護目的任其自然生長,卻出現嚴重的植株退化,蘆葦蕩陷入自生自滅的困局。
4年來,從農產品加工到傳統造紙再到生物質煉制,3種產業形態依次遞進,都是以蘆葦為原料的投資項目,相繼落戶石首。
蘆葦從“荒野棄兒”變為“資源明星”,不僅是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體現,更是“兩山論”的地方實踐,充分印證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硬道理。
今年清明節,天藍云白。石首長江洲灘上,在一眼看不到頭的嫩綠中,一群人躬身前行。
石首市洲灘管護中心河口所所長莊傳忠,帶領民工在蘆葦地里監測蟲情,管護蘆筍。這是4年來首次管筍行動。莊傳忠掰起一根蘆筍說:“以前蘆筍比并排兩根手指還粗,現在比一根小拇指還細,長成蘆葦后自然也不如過去那么大。”
當天,繡南所管護的長江洲灘上,工人把干枯的蘆葦打包運往造紙廠。繡南所所長劉文藝介紹,以前畝產1000多公斤,現在只有四五百公斤。
石首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四樓,新成立的湖北濕地植物資源高質量利用技術研究院,展示著用碳纖維制造的羽毛球拍、自行車輪轂、高爾夫球桿等產品。這些產品所含碳纖維是由蘆葦中提煉出來的木質素合成。研究院負責人王武略說,以前提煉1噸木質素和聚乳酸需要3.5噸蘆葦,現在植株退化嚴重,蘆葦用量需要更多。
三段場景,正演繹著石首蘆葦身世巨變。
1.8萬畝蘆葦蕩劫后余生,卻陷入自生自滅困局
——被動的保護不是真正的保護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蘆葦蕩里,飛絮如雪。
蘆葦,濕地高大多年生草本植物,全球廣泛分布,“千湖之省”湖北更是處處有它的身影。因莖稈堅韌,纖維含量高,是造紙的好原料。
石首長江洲灘綿延近百公里,曾經是一望無邊的蘆葦蕩,高峰期達50萬畝以上。因圍墾造田,2018年至今只剩3萬畝,目前主要包括河口和繡南兩處。
長期以來,石首蘆葦自產自銷,賣給周邊100多家小紙廠。“長江大保護”戰略實施后,產生嚴重污染的小紙廠被紛紛關停,石首蘆葦沒了買家,自收自支的石首市洲灘管理局陷入困境。
2018年4月,洲灘管理局將河口片1.8萬畝蘆葦掛牌出售,沒有一家紙廠問津。該局最終聯系到北京的一家公司,對方要求改種產量更高的蘆竹,洲灘管理局只得無奈地同意。
北京的公司開始鏟除蘆葦,大片大片的蘆葦蕩變成刺眼的黑土地,驚動了環保人士和新聞媒體。省里派出調查組,最終,蘆竹種植被叫停,并要求石首長江洲灘停止一切與蘆葦有關的開發活動。
原以為只是一次種植結構調整,沒想到引起軒然大波。石首市洲灘管理局被撤銷,62名職工被分流到其他單位,80多人退休。新成立石首市洲灘管護中心,納入財政預算管理,職能去經營化,對蘆葦行使管護職責。
1.8萬畝蘆葦劫后余生,當年雖然恢復生長,卻陷入自生自滅的退化之路。
2019年秋,省政府辦公廳組成調研組,考察省內6個生長蘆葦的縣市。調研報告說,如果任由蘆葦自生自滅,株體會逐年退化。蘆葦腐爛,造成水體嚴重富營養化。蘆葦蕩交通不便,一旦失火,后果嚴重。
省蘆葦協會秘書長王怡介紹,武漢市蔡甸區沉湖濕地保護區2萬畝蘆葦自生自滅,品質嚴重退化,植株變細變矮。
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閆娟博士介紹,有人精細打理時,石首蘆葦可長到五六米高,單株重量達1.5公斤,在全國蘆葦中生物質含量較高。4年來石首蘆葦退化嚴重,單株重量不到0.5公斤,畝產下降一半以上,生物質含量大大減少。
以前,洲灘管理局每年售賣蘆葦有五六百萬元利潤。現在,洲灘管護中心不僅沒有收入,每年還要花錢雇人砍掉部分蘆葦,形成防火隔離帶。
財富變成包袱,蘆葦長勢也一年比一年差。
管護中心不甘心,石首市委市政府痛心。
從關停小紙廠蘆葦滯銷,到引進龍頭紙廠蘆葦太少
——在開發中實現保護的價值
“小紙廠嚴重污染環境,理當關停。改種蘆竹,必然要整地、施肥、治蟲,破壞原生態,這與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長江大保護’戰略不符,我們理解。但望著成片成片的蘆葦,春來一片綠,秋來一片枯,任其自生自滅,只要不發生火災就算萬事大吉,好像也不是保護的初衷。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真的只能顧此失彼?”管護中心前主任曹偉向我們介紹這幾年的心路歷程。
管護中心一班人不斷跑省蘆葦協會、造紙協會、科研院所,努力為蘆葦尋找新生天地。
“只有污染企業沒有污染行業,不是所有造紙廠都污染環境。”中國造紙協會環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梁斌受訪時介紹,國家相關部委已將造紙業剔除出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的“雙高”行業,中國造紙工業環保標準部分指標比歐美國家還要嚴格,大型造紙企業均采用先進技術,清潔生產和環保治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梁斌一席話,令管護中心一班人茅塞頓開。石首蘆葦為小紙廠的環保問題所傷,原來解鈴還須系鈴人。
2020年10月,省造紙協會副會長頓志強到四川參加中國造紙協會年會,得知浙江仙鶴紙業有重新選址建廠意愿,馬上通報石首市洲灘管護中心。石首立即派人對接,很快,仙鶴紙業來人考察。3個月后,雙方簽約,仙鶴紙業攜百億投資到石首建設特種紙生產基地。
“我們主要看中石首豐富的蘆葦資源。”仙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敏文說,原材料是仙鶴紙業很看重的環節,石首及周邊豐富的蘆葦資源能讓仙鶴紙業減少原材料波動帶來的影響。
“仙鶴紙業是上市公司,全國特種紙行業龍頭企業,技術實力雄厚,完全能夠實現達標排放。造紙需要大量用水,造1噸紙用水的國家標準是15噸,仙鶴紙業現有技術只要6噸,石首項目采用新設備后耗水量會更低。”仙鶴紙業石首項目辦主任劉利軍說,項目全部投產后每年將實現110億元產值、12億元稅收,直接帶動4000人就業。
據介紹,仙鶴紙業石首項目一年需要80萬噸蘆葦,按照平均畝產800公斤計算,需要100萬畝蘆葦才能保障原料供應。石首已與仙鶴紙業商議,雙方共同成立公司,共建原料基地,石首蘆葦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機遇。“周邊縣市也與我們取得聯系,希望給仙鶴紙業提供原料。監利、洪湖、湖南岳陽等長江和洞庭湖洲灘都將恢復蘆葦種植,產業鏈帶動效應開始顯現。”劉利軍說。
3月12日,石首第一條蘆筍加工生產線也正式投產,每天加工蘆筍70噸,年產值可達3000萬元。
“這才是我們真正希望的保護,是開發中的保護,保護中的發展。”曹偉說,要不了幾年,石首蘆葦必定會重新長到五六米高。
全球首家生物質煉制工廠即將投產
——在深度開發中實現更高層次的保護與發展
造紙與蘆筍加工,仍是傳統產業,還有沒有更高級的業態?
2019年4月,曹偉等人前往“上交會”,在漢禾公司展位看到,生物樹脂應用到無人機和氫氣瓶上,而生物樹脂可從蘆葦中提取,于是立即前往漢禾公司在江蘇啟東的示范工廠考察。石首經濟開發區副主任徐治國大發感慨:“漢禾公司的原創技術完全顛覆我們想象,引進來會大大提升石首蘆葦開發利用的層級。”
2021年5月,全球首個萬噸級新材料生物質煉制工廠落地石首,漢禾成立湖北首鼎實業有限公司,目前設備陸續安裝到位。首鼎實業總經理許澤宇介紹,漢禾公司以蘆葦為原料,將生物質轉化成先進制造和環保新材料,在生物樹脂基碳纖維復合材料、可完全自然降解生物塑料、電池負極材料等方面獲得五六十項發明專利。
首鼎所采用的生物質煉制技術無污染、低能耗,從蘆葦中提取高活性酶解木質素,并以此為原料合成生物樹脂,再復合碳纖維成為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于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醫療器械等高端制造領域,大大提升蘆葦的附加值。目前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需求迅速增長,國產環氧樹脂韌性不足,很多高端產品都從國外進口,生物樹脂可解決“卡脖子”問題,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
許澤宇介紹,用生物樹脂做成的碳纖維應用在羽毛球拍上,抗壓強度提升66%;應用在氫氣瓶上,防爆性能達國標1.6倍、疲勞性能達國標2倍、減少成本12%;應用在無人機上,同等起飛重量下整體結構性能提高12%、強度提升17%。這些成果都已形成產品,并在與上海石化、天海工業、中復神鷹等龍頭企業合作中得到認可。
聚乳酸可制作完全自然降解的生物塑料,但其現有原料是玉米等糧食作物,成本高、價格貴,每噸售價4萬元。最新技術利用蘆葦制取聚乳酸,每噸才1萬多元,與石化塑料價格相當,能有效解決白色污染問題。
許澤宇介紹,以蘆葦為原料的生物質煉制產業不僅能夠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還對“雙碳”有著重要意義。經核算,萬噸級生物質煉制工廠每年消耗蘆葦3.5萬噸,每噸蘆葦可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1.6噸,工廠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5.6萬噸。另外,工廠以蘆葦為原料代替石油生產環氧樹脂與塑料,每年至少可減少石油7.74萬噸,每噸石油對應二氧化碳排放3.4噸,工廠每年可幫助減排二氧化碳26.32萬噸。這樣一來,石首生物質煉制工廠每年可幫助固碳減排近32萬噸,相當于160個標準風力發電機組或267個光伏發電機組,可為長江經濟帶濕地經濟轉型發展提供經驗和案例。
“絕不能讓蘆葦自生自滅。”閆娟說,要想保證蘆葦品質,必須種蘆葦、管蘆葦,像種田那樣用心勞作。經過兩三年管護,石首蘆葦又能恢復到以前的生物質含量。
“以前我們沒管蘆葦,它就是‘荒野棄兒’。現在大項目、好項目來了,蘆葦成為‘資源明星’。有了人的呵護,蘆葦將會越長越好!”石首市洲灘管護中心副主任胡振超說,這也是中心今年重新開啟管護蘆葦行動的原動力。
4年來,石首長江洲灘上,每一根蘆葦都在春天里拔節,努力從泥土中突破。
4年來,石首守住了綠水青山,迎來了金山銀山。
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寫照,也是環保升級、經濟轉型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