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第14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
湖北省自然資源廳披露,去年全省成功避險27起地質災害,避免人員傷亡211人,避免經濟損失1238萬元。
成功避險的背后有何“秘訣”?對今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哪些啟示?
持續盯防,
以大概率思維防小概率事件
去年8月28日凌晨3時,秭歸縣歸州鎮暴雨傾盆。該鎮向家店村五組小巖頭發生滑坡,4萬立方米泥石傾瀉而下,造成3棟房屋倒塌、15畝柑橘園損毀、村級公路中斷,經濟損失400多萬元。
所幸因成功預報,受威脅的10戶32人提前轉移,未造成人員傷亡。根據現場判斷,若未成功預報,可能造成人員傷亡23人。
“這是一起成功預報地質災害、避免重大人員傷亡的典型案例。”宜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小巖頭滑坡是2017年地質災害隱患點摸排時發現的,隨后地災防治人員常態化跟蹤監測。2020年7月受降雨影響,當地變形加劇,被列入重點關注災害點。此次災害發生前,已對該隱患點持續監測5年。
災害發生前,省自然資源廳發布預警,秭歸西部和北部地區發生地質災害風險較大;宜昌發布精細化預警,秭歸縣歸州鎮發生地質災害風險較大。接到預警信息后,工作人員立即將信息通知到每位受威脅群眾,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
湖北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突發性強,防治難度大。“必須以大概率思維防范小概率事件,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為最大限度掌握隱患點在哪里,我省先后啟動山區丘陵縣鄉鎮級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流域、重點工程、重點鄉鎮高精度調查,全面摸排地質災害隱患點,重點覆蓋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清江庫區等地重點塌陷區,全省發現地災隱患點16260處。
人技結合,
有了“尖板眼”不忘“鐵腳板”
“警告!警告!山體滑坡,請立即轉移……”
去年7月19日凌晨2時03分,在十堰市茅箭區西山小區地災監測點,聲波報警器發出的一陣陣急促報警聲,劃破了寧靜的夜空。
被刺耳的警報聲驚醒的人們,快速撤離。2時26分,山體垮塌,砸壞部分建筑,因撤離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這是一起小微型地質災害,但設備還是靈敏地捕捉到險情信號。”十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劉偉說。
地質災害防治,“尖板眼”技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去年汛前,全省共建成地質災害隱患監測點3507處,根據地形地貌,安裝了裂縫計、雨量計、聲光報警器、傾角加速度計等設備,他們像衛士一般,守護著百姓安全。
7月1日10時,浠水三角山景區監測點,山體變形觸發預警,避免人員傷亡29人;7月17日23時27分,宣恩縣椒園鎮劉家坡監測點,聲光報警器發出報警,避免人員傷亡9人。
去年,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138起,通過監測設備有效預測33起,專業監測設備作用非常明顯。為補齊技術短板,今年汛前,全省又新建2000處專業監測點。
然而,再先進的設備也代替不了人。
去年7月21日,鄖西縣觀音鎮國土所所長胡濤在巡查時,發現土嶺溝村二組山體局部出現裂縫。胡濤立即組織技術人員對該隱患點進行監測,并通知受周邊居民注意防范。7月26日下午,隱患點變形加劇,監測人員及時預警,并同村委會轉移村民。不久,該隱患點發生垮塌,50米村級公路被毀,經濟損失十幾萬元,但無人員傷亡。
“持續多輪巡查,是此次成功避險的關鍵。”鄖西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許斌介紹,地質災害突發性強,一些未發現的隱患點,受坨子雨影響,隨時會發生險情,人工巡查片刻不能放松。
“始終堅持‘人防+技防’相結合。”省自然資源廳介紹,全省已對所有已發現的地災隱患點進行網格化管理,去年32996名網格員和20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分片駐守一線,每場暴雨前開展巡查排查,實現全覆蓋。
生命至上,
發生險情人員應轉盡轉
去年7月7日傍晚,建始縣三里鄉龍飛村村支書巡查時,發現該村三組山體有滑坡跡象,便迅速上報。技術人員偵測發現,該隱患點出現滑坡跡象,但后續情況不明。
“周邊群眾全部緊急轉移。”考慮到此時暴雨如注,當天雨量已達200毫米,當地政府決定緊急撤離一戶4人,并將潛在受威脅的27戶116人進行集中安置,并耐心做撤離人員思想工作,防止私自返回。當晚,滑坡發生,沖毀房屋供電線等設施,經濟損失100多萬元,但無一人傷亡。
省自然資源廳介紹,我省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寧可興師動眾,人員也要應撤盡撤,全力避免可能人員傷亡。
去年8月,因持續強降雨,谷城縣紫金鎮紫金街社區渾水堰處山體發生滑坡,泥石涌到7戶居民房屋后墻,威脅居民安全。
谷城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部門現場查看,發現部分居民房屋受到巖體擠壓,有的水泥地面鼓脹開裂,為避免可能的人員傷亡,決定全部轉移7戶21名群眾。
同時,谷城縣迅速啟動滑坡治理工程,清理居民房屋后淤泥和松動山體,期間嚴防居民私自回家。去年12月底,治理工程一期完工,隱患消除,21名群眾陸續搬回家過春節。
生命為上,避險為要。在這一理念指導下,與往年同期相比,去年全省地災傷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別減少82%、79%,實現“雙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