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記者獲悉,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崔劍鋒教授團隊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屈家嶺遺址發現了國內迄今所見最早的高溫黑釉陶。此項考古成果,將中國高溫黑釉技術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
據了解,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100年至4500年,陶器普遍使用快輪制作技術。該遺址出土的一批精美的黑彩陶,又稱黑衣蛋殼陶,其胎僅厚0.1厘米至0.2厘米,是目前中國發現的較早使用快輪拉坯制作的陶器之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羅運兵稱,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黑彩,絕大部分是使用了一類既含鐵也含錳的礦物原料著色形成。這些黑彩雖燒制之后與胎體結合更緊密,但表面并未玻璃化,仍較粗糙、吸水、無光澤。聯合研究團隊通過比較分析發現,屈家嶺遺址這些黑釉陶的成分基本不含錳,為鐵離子單獨呈色,其黑釉部分與上述黑彩形態完全不同,表面光澤感強,具玻璃質感。其呈色原理與后世的黑釉瓷器的黑釉完全一致,這一發現對進行高溫黑釉技術的溯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屈家嶺遺址所出這類蛋殼黑釉陶的制作技藝,遠超我們目前的認識。此前所知新石器時期彩陶的燒造溫度一般是600至800度,新發現的這類黑釉陶,釉的燒造溫度達到900至1000度,表明屈家嶺先民已掌握了更高超的陶器燒造技術。”羅運兵說。據介紹,此前所知最早的高溫黑釉為浮濱文化的黑釉原始瓷,時代距今3500年左右,屈家嶺遺址這類蛋殼黑釉陶,系國內迄今所見最早的高溫黑釉陶,其發現將中國高溫黑釉技術史推前10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