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秤咯!”伴隨著渾厚悠長的銅鑼聲,一條條剛剛捕撈的鮮活黃鱔過磅交易。
9月23日,秋分時節,在“全國網箱養鱔第一村”仙桃市張溝鎮先鋒村,一場熱烈的開秤儀式拉開今年黃鱔豐收的大幕。
影響全國市場價格
銅鑼一響,黃鱔上市。“103.4斤,單價36.8元,總共3805元。”開秤儀式上,養殖戶劉永伍搶下“頭彩”,完成第一筆交易,“產量高,價格也好,是個豐收年。”
小小村子,“藏”著一個全國最大的黃鱔產地貿易市場,年交易額超過6億元,由國家發改委編制的中價·仙桃黃鱔價格指數(EPI)從這里發布。開秤當天,市場交易黃鱔53280斤,均價36.8元,好于去年同期。
“我們這里的交易額、發售量,直接影響華東乃至全國市場黃鱔價格。”先鋒村黨支部書記朱傳寶介紹,眼下正是黃鱔集中上市期,每天早上6時不到就熱鬧起來,來自全國的30多個商販住在村里“買江漢、賣全國”,最高峰每天向全國發售黃鱔40萬斤。
這樣的熱烈場景,在先鋒村并不陌生。
1998年,先鋒村的農戶們在水田里“玩出新名堂”,試行“無土網箱養殖”,一時家家養鱔、戶戶賺錢在田埂上風行。“第一村”自此拉開了張溝鎮、仙桃市乃至湖北省養鱔產業快速發展的序幕,創下了全國養鱔看湖北、湖北養鱔看張溝、張溝養鱔看先鋒的美譽,為仙桃摘下“中國黃鱔之都”的桂冠。
僅在張溝鎮,就有養殖面積5萬畝、100萬口網箱,產值30億元,全鎮70%的農業人口在黃鱔產業鏈上。
小小黃鱔,在仙桃可謂“風生水起”。全國黃鱔價格指數發布在仙桃、全國技術最優的黃鱔苗種繁育基地在仙桃、全國最大的黃鱔產地貿易市場在仙桃、全國最前沿的黃鱔加工企業在仙桃。
解決“卡脖子”難題
敢為人先,向“鱔”向上。仙桃市委提出,擦亮“中國黃鱔之都”金字招牌,重點建好以張溝、郭河、西流河等鎮為核心的30公里黃鱔產業示范帶,完善黃鱔產業發展規劃,打造苗種繁育、生態養殖、精深加工、文化旅游四大產業板塊,加快把黃鱔產業培育成百億級支柱產業。
從“體量優勢”向“質量優勢”轉變,在養殖端,忠善黃鱔苗種繁育專業合作社探索全人工繁育,洪淵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力仿生態有土繁育,黃鱔種苗繁育“卡脖子”問題被突破,稻鱔共作、稻鱔菇輪作等一批綜合高效種養模式逐步推廣;在加工端,允泰坊食品、顧大嫂等企業,推出藤椒鱔片、燒烤鱔段、仙桃鱔魚粉系列產品,同時引導企業進軍黃鱔醫用、保健領域,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放大產業質效。
仙桃注重借勢、借智、借資、借力,推動本地黃鱔產業鏈市場主體,與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牽手合作。黃鱔開袋即食研發、粘液綜合利用、稻鱔共育綜合種養、優質黃鱔出口等17個項目簽約落地。
小小黃鱔,“拱”出一個富民產業。
仙桃黃鱔養殖面積超過10萬畝,網箱200萬口,年產黃鱔7萬噸,占全國產量的21%,培育出一批黃鱔綜合種養市場主體和黃鱔深加工企業,2021年綜合產值達到50億元,基本形成集苗種繁育、生態養殖、交易物流、飼料加工、產品開發、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吳文娟、通訊員胡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