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工業的食糧、國民經濟的命脈,油氣資源勘探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能源安全。隨著油氣等礦產資源勘探開發難度日益增大,建立“德才兼備、服務需求”的應用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至關重要。
在江漢石油學院等院校基礎上組建的長江大學,始終不忘石油初心,以推動一流學科建設為動力,以助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為己任,繼承荊楚大地“篳路藍縷”的精神血脈,深入推進油氣地質與工程研究生育人模式創新,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思政引領—團隊引導—多維協同—服務需求”的科學與工程素養并重的研究生培養體系。
凝練石油精神守先待后培養能源行業接班人才
石油學科有著能吃苦、甘奉獻、擔重任的“石油精神”與行業情懷。長江大學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挖掘石油學科思政教育資源和文化基因,以李四光、王進喜、“新鐵人”王啟民等行業精神領袖為標桿,凝練“石油精神”,培育師德和能力“雙過關”典范,做研究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近年來,長江大學涌現出“全國師德標兵”張敏、“全國優秀教師”何幼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項目獲得者”趙輝、“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張菲菲、湖北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何幼斌、林小云、熊青山等一大批優秀研究生導師及團隊。
創新育人模式多維協同推進人才培養機制改革
本著優化學科結構、突出學科優勢和特色、提高培養質量、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的原則,學校堅持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拓寬知識基礎,培育人文素養。構建了“案例課程學習——校、企、基地多維協同——直面工程實踐應用”的育人模式,提升工程應用能力。突出工學優勢和特色,把握學科前沿,深化人工智能與學科交叉融合,現已建成5門精品課程、4門優質課程、8門案例課程、6門思政課程、3本教材;邀請企業專家來校做專題報告,參與學科發展與建設研討,推進企業專家參與教學的工程實踐環節。以學科熱點問題為導向,設計了模擬課題研討的教學案例,創新“案例式”與“研究式”教學方法。
長江大學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等多家單位共建“百企百站”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進入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實地工作”,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聯合指導,參與企業科研課題,攻克制約油氣勘探開發“卡脖子”技術難題。逐步形成校企合作育人、協同創新的新體制,提升研究生工程應用能力,推動產業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養過程。
服務行業需求搭建科研創新協同育人實踐平臺
創建多元融合的優秀創新團隊指導模式,通過升級、增設、共建等方式,搭建國家能源需求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實驗室、虛擬仿真地學實習平臺等多種類型的實踐平臺。依托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團隊、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團隊)和湖北名師工作室等優秀創新導師團隊,實行“校-企”多元融合、“老中青-多學科”交叉互補的團隊導師指導模式,充分發揮不同知識領域的導師共同指導作用,使學生能夠博采眾長、全面發展,形成一個創新科研群體,更好服務能源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需求。
育人成效顯著服務經濟建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經過馳而不息的開創式探索,目前長江大學的石油學科已成為湖北省高校優勢學科、重點學科、有突出成就的創新學科、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國內一流建設學科,在2022年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石油兩個學科分別進入前30%和40%。成為滿足我國油氣重大戰略需求、支撐我國油氣工業上游領域發展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重要基地。學科建設成果受到國內同行專家的認可,課程思政、研討案例教學、多元融合團隊指導在國內多所高校的相關學科中得到了推廣應用,在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方面成效顯著,為校內外相關學科的
改革與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輻射作用。
長江大學與油田企業深度融合,多支研究團隊師生長期扎根在新疆、青海、塔里木等西部艱苦地區開展研究工作,服務油氣勘探與開發,攻克制約油氣勘探開發“卡脖子”技術難題,服務油氣勘探與開發。與油田合作,連續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產生直接經濟效益達數十億元。相關成果被光明日報、中國石油報等多家媒體報道。趙輝教授團隊自主開發的油氣藏智能開發模擬優化軟件(INSIM)及Web端云平臺系統,被集成和引入到全球最大的油藏數值模擬開源軟件MRST(挪威科技工業研究所)和雪佛龍、殼牌等國外石油公司的油藏數值模擬軟件中。廖銳全教授團隊“氣舉采油系統技術”有力支持了CNPC氣舉試驗基地的建設和“吐哈氣舉”品牌的創建,“吐哈氣舉”技術服務全球1240口氣舉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省部共建非常規油氣協同創新中心”以焦石壩氣田為基地開展攻關,為首個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的建成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非常規油氣資源潛力評價的理論內涵,同時指導鄂西渝東地區頁巖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具備年產50億方建產條件,為我國能源綠色可持續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通訊員:張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