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建設領域是碳排放大戶。8月16日,湖北省住建廳聯合省發改委發布《湖北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了總體目標和八項重點任務。
方案提出,2030年前,全省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城鄉建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建成綠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長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推進建設綠色生態城市
人均公園綠地達14.5平方米
綠色低碳發展如何滲透到城市建設肌理?方案分別從推進建設綠色生態城市、提高城市基礎設施運行效率、推進綠色低碳社區建設三方面提出了具體量化目標。
方案提出,推進城市組團式發展,組團之間建設連續貫通的生態廊道,與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系統相連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積極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公園城市。進一步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循環利用園區等設施建設。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5平方米,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社區500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達到80%。
提高城市基礎設施運行效率,結合城市特點,充分尊重自然,加強城市設施與原有河流、湖泊等生態本底的有效銜接,因地制宜,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到2025年,設區城市建成區4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設市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完成率達到90%。
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聚焦“一老一幼”設施建設,完善社區15分鐘生活圈服務配套,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區樣板。到2025年,地級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達到30%,綠色社區比例達到60%。
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部為綠色建筑
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達30%以上
建設綠色城市,要把低碳環保融入建筑中。
方案明確,要加快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要求全省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綠色建筑基本級及以上標準建設;新建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以及國有資金參與投資建設的其他公共建筑,按照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到2025年,城鎮新建民用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到100%,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20%。
推進綠色低碳建造方式。調整擴大裝配式建筑實施范圍和區域,推動公共建筑、基礎設施工程和居住建筑積極采用鋼結構裝配式建造。到2025年,全省新建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達到30%以上,其中武漢達到50%以上,襄陽、宜昌及其他被認定的國家范例城市達到40%以上。
同時,方案還提出提升新建建筑能效、加強可再生能源應用、強化建筑節能運行管理、優化建筑用能結構等重點任務。明確到2025年,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提升15%、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到2030年,實現公共建筑機電系統的總體能效在現有水平上提升10%、全省城鎮建筑用電占建筑能耗比例超過65%。
嚴控縣城高層建筑
引導建設綠色低碳農房
縣城和鄉村如何“向綠而行”?方案重點從綠色低碳縣城、打造美麗宜居鄉村、推進綠色低碳農房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相關發展措施。
推進縣城綠色低碳發展,首先要控制建設密度、強度和高度。縣城建成區人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萬至1萬人;縣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最高不超過18層。同時因地制宜加強縣城綠色節約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設施和服務水平,注重保護傳承縣城歷史文化和風貌。力爭到2025年,縣鄉村三級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完整覆蓋率達到20%。
打造美麗宜居鄉村。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體系,探索簡便易行的分類處理模式,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實施垃圾分類的自然村占比達到50%,對污水進行處理的自然村占比達到35%。
推進綠色低碳農房建設。引導新建農房執行《農村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等相關標準,完善農房節能措施,鼓勵個人建造綠色、近零能耗住宅。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生物質能、空氣熱能等在農村地區的應用,加快推進農村用能電氣化進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