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晚,“回望建市路奮進新征程·花湖機場之夜”大型歌舞音樂會震撼上演,近萬市民到場觀看。或悠揚或激昂的音樂聲中,全體觀眾循跡鄂州一路走來的歷史足印,共同見證城市發展的輝煌巨變。
格局之變
8月16,市委八屆六次全體會議通過《關于深入貫徹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動鄂州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構建“兩翼齊飛、城鄉融合”的空間發展格局。
新中國成立以來,鄂州城鎮化建設快速推進,截至去年已達67.12%,位居全省第二。同期,主城區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鄂鋼建廠至上世紀80年代初,主城區環鄂鋼建設,面積11.6平方公里;
建市初期至上世紀末,主城區沿“武九”鐵路、106國道向南延伸,呈“T型”帶狀布局,面積22.7平方公里;
本世紀前20年,主城區以洋瀾湖為中心向四周拓展,形成“環狀組團”空間結構,面積擴至38平方公里。
近年來,隨著花湖機場這一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落地、臨空經濟區加快建設,市會展中心、文化中心等重大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向東布局,主城區發展進入了沿長江向東拓展的新階段。
按照新的謀劃,“東翼”將對標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城市,推進主城區沿長江東進,與臨空經濟區連片發展,構筑“中心兩組團、東西四片區”發展格局。“西翼”則借助武漢新城建設這一歷史性機遇,對標國內國際一流城市標準,協同打造武漢新城“兩高地、兩中心、一樣板”。
城市日新月異,鄉村不能依然故我。2009年,鄂州作為全省第一個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開啟“一體化”推倒“二元墻”工程。4年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鄂州視察,對城鄉一體化發展作出重要指示,開啟了鄂州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時代。10余年來,鄂州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在“兩翼齊飛、城鄉融合”空間發展格局中,“城鄉融合”將立足現有城鎮空間格局,積極融入區域發展布局,按照核心引領帶動、功能板塊支撐、區域聯動互促、全域協同發展的總體思路,建設形成“兩翼驅動、三區協同、城鄉一體”的城鎮化發展局面,努力打造城鄉融合發展“鄂州樣板”。
動能之變
鄂州曾因鋼而興。較長一個時期,以鄂城鋼鐵公司為代表的重工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撐。經濟新常態下,鄂州在守住生態底線的前提下,持續調產業結構,轉發展動能。
2018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準鄂州民用機場建設項目,標志著“世界第四、亞洲第一、中國唯一”的貨運樞紐機場落戶鄂州。
去年7月17日,花湖機場建成投運。投運一年多來,花湖機場國際國內貨運航線達50條,旅客吞吐量近3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近3萬噸。
貨運功能快速釋放的同時,臨空經濟也在拔節生長。眼下,鄂州正加快培育航空服務、綜合保稅、現代物流、生物醫藥、光電子信息和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2022年以來,市臨空經濟區招引智能制造、航空物流、生物醫藥等臨空偏好型項目59個,總投資額610億元。
城市集中往往伴隨著產業集中。今年,全市積極推進武漢新城鄂州片區建設,謀劃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00個,總投資560億元。近年來,鄂州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8年的14.5%上升至去年的20%,光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裝備等重點產業,向著集群化、塊狀化方向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傳統產業技改升級同樣是“新”。多年來,鄂鋼公司投入40多億元,實施40多項重點環境提標改造項目,成為國內首個搭載5G應用的智能制造鋼廠,連續三年榮獲國家“鋼鐵綠色標桿企業”稱號。該公司在鞏固提升螺紋鋼、鋼板等拳頭產品競爭優勢基礎上,還適時切入優質工業材、高端板材賽道,向價值鏈高端攀爬。
以鄂鋼公司為代表,鄂州球團、鴻泰鋼鐵、程潮礦業等眾多冶金企業快步走上綠色低碳的轉型之路。未來數年,低碳冶金產業將直指500億元量級的目標,在鄂州“157”產業集群中占據一席之地。
生態之變
上世紀70年代,鐵礦開采在汀祖鎮岳石洪村興起。數十年挖礦,當地村民鼓起了腰包,同時也收到了大自然開出的“罰單”:山體千瘡百孔,生態惡化。
進入新世紀,岳石洪村開始植綠復墾,償還生態債。20年過去,岳石洪村森林覆蓋率提升至81.2%,昔日礦山重披“綠裝”。
岳石洪村的實踐,是鄂州生態之變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鄂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科學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今年7月,樊口江灘公園項目堤外部分主體工程建設完成,正式進入試運營期。
歷史上,樊口江段聚集著眾多中小企業和砂石碼頭,內河水系周邊還有不少廢棄工廠,當地生態環境一度惡化。2018年,樊口江灘綜合整治工程啟動,沿江中小企業、砂碼頭或遷建或取締,讓路長江大保護。
5年過去,昔日飽經水患、生態環境惡劣的樊口江灘煥然一新,重現“百里樊川、玉帶縈回”的美景。
藍天、碧水、凈土,這是一組自帶“美顏”效果的數據:全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長江干流鄂州段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標準;全市集鎮建成區污水收集處理率達90%以上;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1%以上。
攻堅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同時,鄂州還在制度層面破題,探索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2016年,鄂州啟動生態價值工程改革試點,編制全市域土地、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資源負債表,開展區際橫向生態補償,并把自然資源資產納入領導干部離任審計范圍,將之作為干部考核、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
2018年,生態價值工程改革案例成功入圍改革開放40周年40個優秀改革案例。兩年后,“生態價值核算和生態補償”案例入選自然資源部組織編寫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成為全國推薦首批11個經典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之一。
民生之變
如果把城市發展濃縮成一幅壯麗畫卷,民生必然是其中意蘊豐富的“題眼”。
不少鄂州人仍記得,建市之初的鄂州只有“兩條路”。最繁華的建設街是城市生活主街,長度不過1500米。武昌大道自西向東分布著眾多重工業企業,是這座城市的經濟“主動脈”。
今天,沿江狹長的老城區恍若隔世。近年來,主城區基礎設施投入數百億元,建設項目500余個,鳳凰大橋、市客運中心等新地標拔地而起。回應民聲訴求,522個老舊小區更新改造,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幸福,嵌入到逐漸清晰的城市骨架里。
大河有水小河滿。經過40年發展,鄂州從工業“鋼城”出發,向臨空“港城”騰飛。2022年,全市人均GDP全省第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萬元。
40年來,全市民生支出逐年上升,占財政支出比例80%。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建檔立卡4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2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幸福,從來不是個單一維度的概念。上世紀90年代初,鄂州首次舉辦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動員大會,上萬人冒雨誓師。2020年11月10日,成功榮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
回顧30年創文長跑,為民惠民的宗旨貫穿始終。拆除一堵圍墻、加裝一部電梯、新增一處公園,創文帶來的點滴變化無不是對民生訴求的有力回應。
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城市發展的邏輯起點。40年來,鄂州始終將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擺在優先位置,將一張張“民生清單”悉心描繪成“幸福賬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