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女兒向您報到!”趙基梅烈士的女兒趙林英在《父親的容顏》一文中,記錄了1966年找到其父安葬地的心情。
青山綠野,松濤和鳴。數十載,趙林英無數次在心中深情呼喚,帶著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一次又一次遠赴千里,來到湖北省隨縣三里崗鎮伏嶺村佛爺嶺烈士陵園看望父親。
2024年9月29日,趙林英和家人們又一次來到父親墓前敬獻鮮花、鞠躬告慰,聊起父親時曾幾度紅了眼眶。
“每次在墓園,我內心禁不住陣陣顫動,為這黃土下的英魂,為這悠悠尚存的記憶,也為幾十年修陵掃墓不輟的三里崗親人們。”正如趙林英在《父親的容顏》一文中所感慨的一樣,多年來,已經與老鄉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把菇鄉人當親人。當天,趙林英還與伏嶺村村民汪呈祥、汪呈富兩個老鄉合影留念。
汪呈富也打開了話匣子,聊起了多次合影的事兒。“我、我哥和趙司令的子女一共合影了三次。”對于合影的具體時間和情形,汪呈富如數家珍,這一次次合影就是雙方情誼最好的見證。
一旁的汪呈祥指著高高矗立在陵園中央的革命烈士紀念碑,激動地說道:“1967年修建烈士陵園的時候,我們是從幾公里外的地方挑的砂石,都是一鍬一鏟挖的,也是肩挑背馱扛來的。”當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革命烈士紀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幾個大字赫然映入眼簾,生動見證著“軍民一家親”的魚水深情。
在連綿不絕的群山中,綠樹掩映下,烈士陵園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從修陵到掃墓,對革命烈士的守護,從未間斷。“每年清明節,我們都會自發地前來祭掃,當年小學生來祭掃的時候,我們還在家里燒開水,送過來給學生們喝。”汪呈祥表達著對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
伏嶺村紀檢委員程品國曾經是一名軍人,現在是一名村干部,身份在變,但對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沒有變。據程品國介紹,一屆又一屆村干部,傳承了70余年,每年村干部、老百姓都會來祭掃,并會主動清理一下雜草枯枝。在程品國看來,這是一種祭奠,也是一種教育和傳承,教導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不能忘本。
和程品國一樣,三里崗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羅可啟曾經也是一名軍人,先后當過老師,擔任過校長職務。雖然身份在變,但情懷始終沒有變。“大約是1982年,當時我讀五年級,曾在烈士陵園祭奠烈士,聽老師講述烈士的英雄事跡,長大后參軍當軍人,轉業后當老師,后來擔任校長,也組織師生前來祭奠英烈,開展紅色教育,并參與編寫《校本教材》,記錄包括趙基梅烈士在內英烈們的事跡,后來在三里崗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期間,更是遍訪過戰斗遺址,整理過英烈戰斗的故事。”羅可啟娓娓道來多年來的心路歷程。
在這一片鐫刻著紅色記憶的土地上,趙基梅烈士的故事,在干部群眾之間傳頌著,趙基梅烈士的名字,深深烙印在菇鄉人民的心中。(通訊員:高峰、王歡、李佳、王令)
審核: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