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國:“曾隨之謎”的破解
來源:發布時間:2022-10-28 14:20:08
“曾國之謎”是20世紀我國古史研究的一個熱點。
1978年春夏,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掘面世,曾侯乙編鐘銘文無可辨駁地表明:春秋戰國時期隨地曾活躍著一個曾國,可是——據傳世文獻記載,隨地分明是姬姓隨國,《左傳》還評價說:“漢東之國,隨為大”。古隨地考古挖出了一個曾國,這曾國是怎么回事情?擁有65件青銅編鐘的曾侯乙來自何方?
一些專家認為,曾國并不陌生,就是文獻上的繒國或鄫國,姒姓。先秦史專家、清華大學李學勤教授不同意姒姓曾國說,認為彼曾國非此曾國,此曾國即“漢東之國,隨為大”的隨國,隨國是西周王室的姬姓隨國,曾隨一國二名,曾侯乙當是姬姓,而非更古老一些的姒姓。
武漢大學歷史學教授石泉先生是地望權威,他從春秋戰國諸侯國的分布狀態、位置上分析立論,贊成“曾隨合一”的判斷。
歷史有很多謎,解謎需要實證。實證依靠史料亦或考古的新發現以及研究者的新思路。大膽推論,小心求證,近幾十年的考古新發現逐漸揭開了“曾隨之謎”。
考古發現其實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一個個的偶然性竟然能串成一個歷史系列,進而破解歷史謎題,填補歷史空白,更加增添了歷史與考古的神秘性與趣味性。
1979年,還是隨州,這座古城的東邊有一道舒緩的山梁,人稱義地崗,這里一處曾國貴族墓葬,出土了一件春秋中期的青銅戈,上有銘文“周王孫季怡戈”。這個季怡,是曾穆侯之子,擔任過曾國的“大攻尹”。“周王孫”,當然是姬周的子孫,是周王的嫡系或旁支,既是曾穆侯之子,可見曾侯是姬姓,曾國是姬姓之國。這意味著姒姓曾國的判斷受到考古實物的否定。
當然,專家學者們在“曾隨合一”和“曾隨二國”的論爭中,也想起了考古界的一件陳年舊事。1933年,在安徽省壽縣李三孤堆戰國楚墓出土了一件“曾姬無恤壺”。“曾姬無恤”是戰國早期楚聲王的夫人,楚聲王是楚惠王的孫子,那么這個“曾國”竟一直延續到戰國早期。更為關鍵的是,她的母國是“姬”曾,這顯示了一個重要信息,即姬姓曾國的存在。無奈文獻上只見姒姓曾國,不見“姬”曾,這件“曾姬無恤壺”的真正國別當時竟被忽圇了。新發現“周王孫季怡戈”后,數十年前出土的“曾姬無恤壺”重新進入了專家學者的視野,為姬姓曾國的存在增加了證據。
其實,此前學術界一直也沒有忘記舊中國發現的“曾姬無恤壺”,新中國編纂《兩周金文辭大系》,“曾姬無恤壺”納入其中,學術大家郭沫若第一次提出“曾侯”器的曾國,當為“楚之鄰國”曾國,而姒姓鄫國在山東,這就已經將這曾國與那鄫國從地理上拉開了距離。
“曾隨合一”命題面前有兩道門坎,其一,曾隨國的姓氏是否合一?隨為姬姓,是周王室的宗親。曾國是姬姓嗎?是,有戲,往下說;不是,曾隨合一如何談起?其二,拿什么來實證“曾就是隨”“隨就是曾”“曾隨合一”呢?最好是有古人古物站出來說話。
“周王孫季怡戈”、“曾姬無恤壺”實證曾國是姬姓,“曾隨合一”跨過了第一道門坎。古人古物會站出來說話,幫“曾隨合一”跨過第二道門坎嗎?
說也奇怪,自從1978年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面世以來,近些年來,湖北隨州接連有曾國墓葬被有意無意地發現,先后有葉家山、義地崗的文峰塔和棗樹林等地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曾侯墓葬被發現,不斷出土有銘銅器,這些銘文內容豐富、史料珍貴,揭示了許多未知,如曾國的分封時代、族屬、世系、曾隨關系及都城遷徙情況等,不斷刷新人們對于曾國歷史的認識,“曾隨之謎”也逐漸清晰明朗了。
201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隨州義地崗棗樹林墓地發掘了土坑墓52座,確認該墓地是春秋中晚期的高等級貴族墓地。其中M168、M169為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型墓葬,被確認為曾侯寶及其夫人加嬭墓。M168出土編鐘、簋、缶上皆有銘文“曾侯寶”。M169出土銅器編鐘、匕、缶上皆有銘文“隨仲羋加”。其中19件加嬭編鐘有四組,第一、四組首尾完備,為兩組完整銘文,而二、三兩組各自缺少一件。第一組銘文經湖北省博物館郭長江研究員等清理、照相、釋讀,并以《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為題(下簡稱《初步釋讀》)公布發表。
棗樹林墓地曾國貴族銅器的出土和銘文的釋讀,讓學術界重新審視了過去眾說紛紜的“曾隨之謎”。M169被專家確認為是曾侯寶夫人羋加的墓,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銅缶上有“楚王媵隨仲嬭加缶”的銘文,專家解讀認為,楚王嫁女隨侯,鑄缶為奩,楚公主羋加從文字記載上是隨侯夫人,逝后卻躺在曾國貴族墓地,出土文物信息表明她是曾侯寶的夫人。
專家認為,“嬭加”,今寫羋加,楚國公主。“媵”,陪嫁。“隨仲嬭加”,在“嬭加”加“隨”字既是表明了國別,也是加上了夫君稱號,表明了與古文獻中隨國的關系。至此,專家們認為,據此銘文基本可以認定“銅銘曾國”與“文獻隨國”是一國二名。
隨州城東的義地崗,近30多年接連發現了季氏梁、棗樹林、文峰塔三個曾隨諸侯國貴族墓地,還有一些曾國平民墓地,專家們這才意識到所謂“義地”就是“公墓區”,義地崗是曾國的公墓區,隨州城東義地崗的起名或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曾隨國時期。近年考古發掘表明,義地崗東南向陽、臨河,是曾國貴族墓葬區,棗樹林、文峰塔是兩個具體的地片,相距僅三四百米;義地崗西北是曾國平民墓葬區。
且說這曾國貴族墓葬區的棗樹林、文峰塔,近十年因城市東擴不斷發現曾國貴族墓葬,曾侯寶墓、曾侯寶夫人加嬭墓之外,還有數十個曾國貴族墓葬不得已搶救性發掘,出土銅器銘文常見“曾公”“曾”“曾叔”“曾子”“曾侯寶”“隨仲嬭加”“加嬭”等文字,“曾”“隨”互現。曾國墓現隨國物之類的現象也非曾侯寶夫人“隨仲嬭加”墓所獨有,如曾公夫人漁嬭墓(M191)出土的青銅鼎,銘文為“陽(唐)侯制隨侯行鼎”。這種文物現象堅定了專家們“曾國就是隨國”的判斷,“曾”“隨”是一國兩名,從而為“曾隨之謎”畫上了句號。
聞報漢東隨州有關“曾”“隨”考古的新發現新成果,當年尚健在的先秦史權威、國家夏商周斷代首席專家李學勤先生再次親赴湖北隨州,實鑒文物、細聽考古情報,老老生感慨不已,“曾隨之謎”學術論爭40余年,今有地下文物面世,當年曾隨一國二名的推斷,終于得到了比較令人信服的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