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大洪山區老馬劉考
來源:發布時間:2023-03-01 10:24:09
老馬劉,元末明初活躍在大洪山區的一支農民軍隊伍,是大洪山區反抗蒙元黑暗統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老馬劉與隨州地區唯一一個稱帝并建立政權的農民起義領袖明玉珍處在同一時期,同在大洪山區,同時起兵反元,最后卻走向不同的結局。大洪山區周邊縣市地方史研究者對他的考察甚少,對他的定性也不很準確。
而明玉珍的事跡有關專家研究的很多,相關的學術成果也頗豐,明玉珍所建立的大夏王朝在明史中也有清晰的描述。尤其是重慶睿陵重見天日后,很多有關明玉珍的許多歷史謎團迎刃而解,明玉珍的歷史史實基本得以還原。
大洪山區老馬劉農民軍究竟興起于何時?老馬劉是從外地轉移到大洪山區的嗎?隨州歷史文獻記載的老馬劉寨究竟是指大洪山區的哪個山寨?老馬劉農民軍為何沒能像明玉珍一樣走出大洪山區?老馬劉農民軍為何在最后沒有歸順朱元璋的大明王朝?
上述謎團撲朔迷離。由于封建時期統治者對農民起義軍的蔑視和污名化等原因,封建社會隨州以及相關地方的地方志對此是語焉不詳、鮮有記載。我們只能從歷史的只言片語中來抽絲剝繭,試圖把這段歷史盡可能更全面地考證清晰,以補地方志研究之缺。
老馬劉名字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是姓馬和姓劉的兩個頭領共同領導的農民武裝;一說是一位姓劉的頭領領導的農民軍,老馬是其坐騎,或者是其綽號;一說是老馬劉來自河南,是打著河南老馬劉旗號的農民武裝,經襄陽、宜城、棗陽來到隨縣、鐘祥、京山三地交界處的大洪山區發展并逐漸壯大的。
元朝末年,蒙古帝國下的中華大地橫征暴斂、暗無天日,各地被壓榨和剝削農民紛紛起兵反抗,黃河流域劉福通、長江流域徐壽輝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起義,拉開了元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明朝初年,四川有一個叫楊學可的,寫了一本書名叫《明氏實錄》,據了解,這是歷史上最早的一本對明玉珍生平事跡記述的史書,與清張廷玉主編的《明史明玉珍傳》有諸多不同,對大洪山區老馬劉農民軍興起史有一定的參考。楊學可其時正適明玉珍強盛之時,明玉珍曾授他國子助教,他堅辭不受,故楊文有一定可信度較高。
據這本書介紹,明玉珍最初把鄉民組織起來,純粹是為了結寨自保,當時并無反元打算。
“至正辛卯,兵起潁蔡閒,玉珍一日謂鄉耆老曰:‘元君無道,天下兵起,荼毒吾濟,將亦不免也,為之奈何?’耆老對曰:‘明公平日勇略,人所信畏,集鄉兵,屯青山,量力審時,大則進取,小則自衛,盍策之?’玉珍曰:‘善。’因部署諸鄉豪,因分屯要害,且修柵治城,以有眾十餘萬,眾遂推為屯長。”
由此可見,老馬劉農民軍最初在大洪山區的興起,很可能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不過,他的人數、勢力、影響可能比明玉珍要小一些,并且各自有各自的山頭,明玉珍以今柳林鎮的青、白林寨,洛陽鎮的白兆山脈、羅山寺,府河鎮的現光山等山寨為主要根據地,而老馬劉以位于今隨縣、京山、鐘祥交界處的洪山寨等山寨為主要根據地。隨著形勢的變化,這兩支農民軍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斗爭道路。
在徐壽輝建都漢陽后,他已經注意到了位于漢東的明玉珍這支勢力頗大的隊伍,開始邀請明玉珍“入伙”。“會王辰、徐壽輝兵起於蘄越,癸巳冬十一月稱號建都漢陽,遣使招玉珍曰:‘予起兵舉義,期逐元虜,以靖中夏,若歸,共圖大事,甚善;不來,且先加兵。’珍懼,且欲保護鄉里,不得已從焉”。此時徐壽輝邀請了老馬劉入伙沒有?我個人認為,徐是向老馬劉發了“邀請函”的,因為按照當時徐壽輝的前期軍事策略,就是大規模地發動漢陽周邊有影響的寨主或屯長響應反元。只不過,明玉珍于1352年加入了徐的隊伍,而老馬劉很可能有留戀家鄉的思想,只愿意占山為王,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并沒有跟從徐。
很顯然,形勢的變化很快。這兩支隊伍已開始不滿足于結寨自保:明玉珍為配合徐的軍事行動,在應山、隨縣、鐘祥等地捕殺官吏鄉紳正式走向反元道路;而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朝官派安陸府(鐘祥)知府綽羅被老馬劉部所殺,老馬劉也與統治當局撕破臉皮。
隨后,明玉珍與老馬劉開始分道揚鑣:明玉珍入湖廣進四川,老馬劉則開始橫掃大洪山區,儼然成了一股勢力強大的地方“軍閥”。
明玉珍與老馬劉有沒有如張獻忠與李自成式的雙雄會?我認為是存在這個可能的。同在大洪山區,雙方不可能不知曉對方的存在。
關于老馬劉的記載,最早在明史。
洪武元年九月,衛國公鄧愈入大洪山寨,取老馬劉,克之——《明史》本紀
鄧愈為湖廣行省平章,洪武元年,大軍經略中原,愈帥襄漢兵取南陽,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諸寨。——《明史鄧愈傳》
地方志書對老馬劉的記載很多。
洪武元年七月,衛國公鄧愈伐隨,元右丞王誠降。九月,入大洪山,取老馬劉寨,命白圭為為隨州知州。——隨州舊《志》引《明史》 洪武元年,吳復破老馬劉于大洪山。——《京山志》
案:鄧衛國既破老馬劉于洪山矣,而此復系之于吳復者,蓋當時吳亦同與軍事也。
洪武二年秋八月,大將軍徐達承制遣楊璟等征唐州。先是,鄧愈下唐州,(以宋指揮守之),后(一作尋)唐州兵亂(殺宋指揮),蘇家寨(《明通紀》有蘇家寨三字,本書無,《大洪山志》轉引有)賊將老馬劉及南陽等郡縣皆相繼而起,故有是命。璟至南陽,首諭脅從者,皆散,乃攻唐州,破之。——浙江提學僉事谷應泰編《欽定四庫全書明史紀事本末卷八》
案:老馬劉之在洪山,爾時甚為劇寇,今山中猶往往傳其遺跡,而事之始末未得其詳,茲就所見者撮撮錄數條,以俟博識。
注:蘇家寨三字是打開老馬劉歷史的鑰匙,很重要,蘇家寨在河南,還是在大洪山區?無史料記載。
這里面有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就是老馬劉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被剛成立的明朝政府剿滅的。
從上述史料,我們基本可以確定,老馬劉軍事勢力至少在大洪山區存在了十六年之久。
老馬劉在大洪山區活動的范圍很廣,史稱“大洪四十八寨”,實際上所謂“四十八寨”是類似于“蘄黃四十八寨”一樣為概數表述,在隨州大洪山地區比較有名有狼頭寨、王子尖寨、元寶寨、白云寨、花山寨、延褒寨、青龍寨等。
城墻埡可能是老馬劉活動的重要據點。
古城墻在山之西麓,地名城墻埡。墻高數尺,長可里許,皆巨石為之,當路為門甚闊。又西至歐家沖及天橋山一帶山脊皆有城墻,連絡之勢殆將百里。或云為興獻園寢而設。明季護衛顯陵主客兵至十萬人,當時流寇如云,險要之地其有墻垣以為遮衛宜矣。又或以為元末巨寇老馬劉所設。未知孰是。(清道光版《大洪山志》卷四營壘)
那么史書上稱的破老馬劉寨究竟是指哪座山寨?據《明史》記載,老馬劉最后被剿滅的地點為洪山寨。
洪山寨應是老馬劉的指揮中樞。
據清道光版《大洪山志》卷三山水志記載:
(大洪)山在秦漢前無考,《水經》紀涢水名,始見于邐氏注中。唐寶歷時,有沙門善信者結廬于此,頗著靈異,文宗賜號“慈忍”,額其院曰“幽濟”,后更加號“靈濟”,自是遂為望剎。宋靖康以后,南北交訌,居民多保聚此山。元季為巨寇老馬劉所據,明洪武初始討平之。舊有三重城,基址可尋,敗甲遺鏃及金銀銅鐵古錢之屬,至今猶時時拾得。而三里峽等處皆疊石為城,由歐家沖抵天橋山,延互幾百里焉。
據清道光版《大洪山志》卷四古跡營壘記載:
洪山寨高峻陡峭,頂上平敞,可容萬人。有天池水,汲之不竭。宋靖康時,土人保聚于此,馮檝撰《凈嚴和尚塔銘》詳載其事。至南宋末,南北交爭,此山實為巖疆。考《元史本紀》,世祖令大洪山避兵民還歸漢陽,其為居民保聚可知。自后兩相攻奪,互僑州治于此。元末為賊將老馬劉所據。相傳老馬劉等連絡四十八寨,大洪其一也。洪武元年,鄧衛國始平定之。明末為諸寇出入之地,寨之廢興,未詳其實。我朝嘉慶元年,白蓮教匪滋擾地方,居人保于其上。時元戎恒將軍檄佐領邁德率兵來此控御要害久之乃撤營去。
案:《京南道志》于“京山·關梁門”“洪山寨”“大洪寨”分而為二,蓋其誤也。
有隨州本地文史愛好者考證青龍寨為老馬劉最后被剿滅地點,缺乏史料支撐,實際上,青龍寨過去因形似腰盆而叫腰盆寨,為清嘉慶年間土人關仕鼎改為現名,并作有記。
今隨州大洪山地區還有不少老馬劉戰斗遺跡,如:敗仗埡、碑埡、城墻埡、土地埡、大埡、三里峽、土門、黑虎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