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店鎮黑河村—— 稻蛙共養“蹦”出鄉村振興新高度
來源:隨州日報發布時間:2023-11-30 15:00:37
近日,廣水市郝店鎮黑河村稻蛙養殖基地,白茫茫的紗網覆蓋著115個大小不一的養殖池,池內撒滿了生石灰。 ?
“我們正在給養殖池全面消毒。”參與稻蛙一體化養殖的第三年,黑河村副主任葉華儼然從“門外漢”變身“行家里手”。 ?
黑河村地處郝店鎮西北部,木梓河穿境而過,河流上游有一座水庫,而水資源正是養殖稻蛙的關鍵。“之前也有村民養蛙,一年收入有十幾萬元呢。”葉華說。 ?
彼時的黑河村集體無產業,全年基本無收入,如何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
經多方考察,黑河村“兩委”決定與養殖大戶合作,帶領群眾發展稻蛙一體化養殖項目。2022年初,村“兩委”著手修建養殖池。起初,村民擔心有風險,不愿參與投資,村“兩委”干部主動出資40萬元,先行先試,養殖30畝虎斑蛙。 ?
當年7月,黑河村成立鄉村合作公司,流轉70畝土地養蛙。“當年賣了5萬多斤蛙,收入50多萬元。”葉華說。 ?
收入與挑戰并行。葉華介紹,基地主要養殖黑斑蛙、虎斑蛙,從外地購進卵塊,自制孵化倉孵化。蝌蚪孵出后,便投入養殖池,每平方米投入約350只蝌蚪。40多天后,蝌蚪變成青蛙,由鰓呼吸轉為肺呼吸。“這個階段稱為‘變態期’,此時水質一定要保持好。”葉華介紹,“青蛙皮膚薄,一不小心就會曬干,我們種的水稻就是給它們遮陰‘納涼’的。” ?
蝌蚪變成青蛙后,要經歷一個關鍵階段——“訓食”。工作人員把飼料放在食臺上,引誘青蛙上岸吃食,為刺激青蛙食欲,飼料里還會添加一定劑量的大蒜粉。“只要青蛙開口吃食,后續問題就不大。”基地管護員裴遠發介紹,“工作人員每天巡護三四次,觀察青蛙吃食、水質情況,查看周圍是否有天敵。” ?
解決了“吃飯”問題,還得預防“傳染病”。去年6月,不少青蛙得了“歪頭病”,光吃食不長個,難治且易傳染,當時可把葉華愁壞了。“為防止病毒傳染到其他池子,我們把染病的一池青蛙全消滅了,損失20多萬元。”葉華心疼地說。 ?
為防止“慘況”再次發生,基地求助了廣水市農業農村局水產科專家。經現場勘查,專家找出了問題所在:水稻種植稀疏,遮陰效果不好,且消毒工作不到位。此后,基地便提高了水稻種植密度,一年至少進行兩次大規模消毒。“只用生石灰,一個池子撒4包。”葉華說。 ?
精細管護下,基地漸入正軌。2023年,基地賣出5萬多斤青蛙,收入60多萬元。給蛙群遮陰的稻谷收割后,賣給了周圍養殖戶,又是一筆收入。 ?
眼見產業紅火,先后有5名村民入股投資,周邊350余個村民來基地務工,村合作公司支付勞務費14.8萬元。村民黃友志是基地的固定工,日常負責撒飼料、除草、抽水、巡護等工作,月工資4000元。青蛙上市期,基地每晚有10余人頭頂照燈穿梭在田間,在此起彼伏的蛙聲中抓蛙。高峰期,每晚都有1500多斤青蛙被送往武漢白沙洲批發市場。“抓5個小時就能掙120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黃友志笑道。 ?
“過完年后,我們會再一次消毒,等到農歷三月三,就準備新一輪的養殖了。”葉華說。黑河村現已構建了“蛙吃蟲、稻遮陰”互為供給的生態系統,實現了稻蛙雙豐收。下一步,村里打算整合項目資金,新建一座泵站,擴建20畝蓄水池,讓稻蛙共養“蹦”出鄉村振興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