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論|新春話拜年
來源:中國網發(fā)布時間:2024-02-08 19:53:09
春節(jié)期間,有許多民俗活動具有濃郁的文化味。吃年飯、貼春聯(lián)、迎日出、舞龍舞獅有文化味,相互拜年、恭賀新春,也很有文化味。
有年,才有春節(jié);有年和春節(jié),就有拜年。拜年是春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動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閑逛,有時還吃人。人們燃放爆竹驅趕怪獸,這是鞭炮的起源。燃放爆竹后,人門把肉食放在家門外,讓“年”享用,然后關上大門守歲。初一早上,人們開門相互探望,作揖道喜,互相祝賀平安無恙。傳說這是拜年的緣起。
賀歲拜年,古籍歷有記載。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謂正旦,……潔祀祖禰,進酒降神畢,……子婦曾孫各上椒柏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是子孫給長輩拜年。《后漢書·吳良傳》記載:“(良)初為郡吏,歲旦與掾吏入賀(太守)門下 。”這是官吏們的拜年。
唐宋明清,直至民國,乃至當今,拜年已相沿成習。春節(jié)期間,人們走親探友相互拜年、探望,祝福新年,成為必不可少的、有一定規(guī)程的習俗。
拜年的日程,民間有不成文的規(guī)程。以荊楚地帶民俗為例,家中的青年人,初一晨起,先從自家拜起,即拜父母和爺爺奶奶。舊時拜年,是要磕頭的,新社會不興這個了,喊一聲父母爺娘,口稱“拜年”“新年好”,也就是拜年。然后,按程序逐日完成功課,基本上是初一拜本家,即本族的叔叔、伯伯,初二拜舅父,初三拜姑父,初四五靈活安排。最近二三十年拜年的日程安排有了不約而同的變化,變成了初二拜岳父岳母,舅父、舅母和姑父、姑母往后順延。
拜年是很隆重的民間交往,老輩人說,過新年,穿新衣。拜年,自然是要穿上新衣服。現在,天天穿的是新衣服,衣服的新舊不是問題,但穿戴整潔還是要講的。
拜年帶不帶禮物呢?近二三十年一直存在不同意見,有人主張帶禮品,講禮數;有人主張你不帶來我不帶去,互相空手去來,圖個輕松利爽。這個事情或許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平輩人、朋友間可空手去來,上岳父母家、舅父、姑父家拜年,給長輩帶點適當的禮物,還是應該的。
拜年,可以說是春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辭舊歲,迎新年,家人團聚,親友互訪,回顧總結,展望未來。
有些年輕人吐槽:拜年耗時、忙累。其實近現代的拜年,已經有了許多革新。電話、電報誕生以前,士大夫和文化人已發(fā)明了“名刺”,跑不過來時,也可派人送達名刺拜年。電話、電報、網絡、微信誕生后,有了禮儀電報拜年 、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網絡拜年、微信拜年等新的拜年方式。還有一種更高效的拜年方式,即團拜。團拜本是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發(fā)起的春節(jié)聯(lián)誼活動,近年有引進家族親友間的趨勢,有些家庭把至親邀集一堂,宴請、敘談,一并互拜賀年。不過,團拜是團拜,有些骨肉至親、特別是年邁的至親,也還得上門拜望,方稱熨帖得當。
(作者劉永國,系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隨州日報原社長、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