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造武漢城市圈升級版
建立完善協同聯動推進機制,制定同城化發展規劃,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武漢新港建設為抓手,推動形成城市功能互補、要素優化配置、產業分工協作、交通便捷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大武漢都市圈,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加強產業聯動協同,推動武漢優勢產業鏈向圈內城市延伸,逐步形成總部研發在中心、制造配套在周邊、錯位發展、梯度布局的城市圈產業分工體系。深入推進交通一體化,完善高速公路環線,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貫通,完善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1小時通勤圈。推進生態空間共建、環境協同治理,提升城市圈生態宜居水平。推動武漢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資源與圈內城市共建共享。強化武漢城市圈對省內其他地區的輻射帶動,推進“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的規劃銜接、產業對接、優勢互補和布局優化,實現聯動發展。
推動武漢城市圈城市明確定位、完善功能、協同發展。支持黃石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打造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先進制造業基地。支持孝感建設武漢城市圈副中心,打造中部地區制造業發展新高地,中華孝文化名城。支持鄂州建設武漢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區城市,打造綜合國際物流樞紐新城。支持黃岡建設大別山革命老區核心城市,打造武漢城市圈重要功能區、中國中醫藥健康城。支持咸寧打造特色產業增長極、轉型發展示范區,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支持仙桃建設江漢平原明星城市,打造國家級富硒綠色食品供應基地、世界級非織造布應急防護物資供應儲備基地。支持潛江建設全國生態宜居明星城市、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高質量示范區、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支持天門建設江漢平原明星城市,打造全省“四化同步”示范區,全國新型城鎮化示范城市。
第二節 強化“兩翼驅動”
堅持塊狀組團、扇面發展,強化規劃引領,推動“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由點軸式向扇面式發展,推進群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發展互促互補、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開放合作攜手共贏,加快一體化發展,加強“兩翼”互動,打造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南北“兩翼”。
一、建設“襄十隨神”城市群
支持襄陽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綠色增長極,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和優化升級,打造國家智能制造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區域性創新中心和市場樞紐,在中部同類城市中爭當標兵,提升綜合實力和區域輻射引領能力。支持十堰打造“兩山”實踐創新先行區、汽車產業重地、文旅康養勝地、鄂豫陜渝毗鄰地區中心城市。支持隨州建設橋接漢襄、融通鄂豫的“漢東明珠”城市,打造專汽之都、現代農港、謁祖圣地、風機名城。支持神農架林區建設示范國家公園,打造世界著名生態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
推動“襄十隨神”城市群落實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戰略,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北部列陣,建設成為聯結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紐帶。加快建設漢十、麻竹和襄荊城鎮發展軸,推動丹河谷、竹房神、隨棗等城鎮密集區域組團式發展。協同建設城際快速通道和區域骨干通道,推進城市群交通一體化。以產業轉型升級和先進制造業為重點,推動汽車、裝備、食品等特色產業集聚發展、提檔升級。立足漢江流域名山、秀水、人文等資源,打造以山水休閑、歷史文化為特色的生態文化旅游帶。推動生態文明共建,攜手打造漢江綠色保護帶。
二、建設“宜荊荊恩”城市群
支持宜昌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城市,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能級,打造區域性先進制造業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教創新中心、現代服務中心,在長江沿岸同類城市中爭當標兵,增強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引領能力。支持荊州建設長江中游兩湖平原中心城市,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江漢平原鄉村振興、國家承接產業轉移、荊楚文化傳承創新、現代綜合交通物流五個示范區。支持荊門打造湖北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湖北中部中心城市。支持恩施州建設世界硒都·中國硒谷,打造“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優質康養基地,創建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推動“宜荊荊恩”城市群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南部列陣,建設成為聯結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紐帶。依托長江、清江、江漢運河等軸線,促進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開展跨江合作,推動重點地區組團發展。依托長江綜合交通立體走廊,加快建設城際快速通道,健全水運網絡,打造多式聯運示范,形成區域高效交通圈。以綠色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特色,協同打造以綠色化工、生物醫藥、高端裝備、食品為特色的產業集群。打好三峽、楚文化、民族文化“三張牌”,推進區域生態文化旅游協作聯動,打造休閑度假勝地。加快長江、清江生態廊道建設,統籌生態空間協同保護。
第三節 促進“全域協同”
堅持點面支撐、多點發力,支持全省各地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揮比較優勢競相發展,打造更多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增長點,形成全域協同發展格局。
一、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支持縣市依托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聚焦農業產業化和先進制造業,因地制宜打造“一縣一品”“一業一品”,形成100個特色鮮明、集中度高、關聯性強、競爭力強的塊狀產業集群,實現塊狀經濟在全省星羅棋布。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導產業向縣城、產業園區集聚,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建設一批經濟強縣,推進“百強進位、百強沖刺、百強儲備”,力爭全國百強縣達到10個左右。堅持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四位一體”,強化企業主導、政府引導,規范發展一批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鎮。
二、加快特殊類型地區發展
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完善政策措施,加快特殊類型地區發展。實施山川協作工程,高水平推進一批合作項目,增強欠發達縣(市)“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湘鄂渝黔革命老區等充分挖掘利用“紅色”“綠色”等資源,探索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新路徑,支持黃岡市在大別山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推動民族地區聚力向心發展,提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現民族地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動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促進各類資源型地區特色發展,加快轉變生態退化地區發展方式,培育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完善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三、完善省域國土空間治理
細化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實現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基礎性作用,以國土空間規劃統領各類空間利用,加強對相關專項規劃的指導和約束,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空間,形成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支持城市化地區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保護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全面促進生產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效聚集,實現國土空間高質量開發。優化農業發展空間,完善管控體系和補償機制,增強江漢平原、鄂北崗地等農產品主產區保障糧食安全和供應重要農產品的功能。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在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建立完善生態空間保護機制,因地制宜發展不影響生態功能的特色產業,增強人口就業能力并逐步有序向城鎮轉移。完善不同區域差異化土地供給政策,優先保障中心城市、城市群開發空間。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合理控制空間開發強度。深入開展全域國土綜合整治。
(見圖1) 圖1 “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 區域發展布局示意圖